2010年12月2日

我看瑞士小孩不尖叫


原文在此:http://www.wretch.cc/blog/gillianshih/9090723

原本不想對這篇文章做出正式回應。雖然我並不認同作者的觀點,但人人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且自認不是幼兒教育的專家,沒有什麼立場批評。

但在Facebook上看到不只一位朋友轉貼這篇文章,且還有人叫好,卻令我擔憂了起來。

擔憂的是這篇並不專業卻要評論教養的文章,在這樣不斷的轉寄轉貼下,可能誤導了多少人?

擔憂的是這個社會如果只是對辛苦養育子女的父母親指指點點,而缺乏給予支持和支援,我們如何期待他們能教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因此,我想把我自身、我身旁的朋友們教育孩子的經驗,以及我所接觸到的蒙特梭利觀念,拿出來分享。重點不在於證明任何是非對錯,只想提供不同的、或許角度 更廣一點的思考。若有幸可以在朋友間掀起一番討論,那很好;若不起任何漣漪,也無妨。至少,該講的話已說盡,我沒有遺憾。

首先,我要強調,「小孩一定會尖叫,如同人一定會變老」

哭泣與尖叫是人類本能,語言溝通才是學習而來。對於尚不會言語的嬰兒,哭泣與尖叫是他們表達需求與不滿的方式;對於語言使用尚未純熟的幼兒,當無法充分表達其意時,也會使用哭泣與尖叫進行溝通、發洩。

大人的適當回應,固然可以縮短孩子學習正確溝通模式的時間;幸福快樂的孩子,也必然較不需要採用尖叫的方式來引起注意。但反之,不尖叫的孩子就比較快樂 嗎? 不尖叫的孩子,其父母親的教育方式就一定正確嗎? 恐怕不是的,有一些孩子是因為長期被忽視,所以選擇安靜,而忽視其實是一種虐待。

孩子的尖叫反應,與其語言、身體語言同樣需要被聆聽。如果社會大眾看到孩子尖叫或哭泣,就認定這個孩子是不可愛的、這個孩子的父母是不稱職的,那將給父母親很大的壓力,又如何指望他們能好好的聆聽孩子真正的心聲,並做出正確的處理呢?

其次,「生活以大人為中心」、「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做什麼」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大人與小孩都是家庭的一份子,同樣需要被尊重。無論生活空間、時間,都應該考量家庭成員比例、家庭成員的能力與興趣,適當的分配安排。
如果父母親只是一昧迎合孩子,父母及孩子都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但若父母親為了保有自我,強迫孩子配合,例如帶著1、2歲還不耐久坐的幼兒去吃法國料理,那也只會搞得精疲力竭、兩敗俱傷。

如同戀愛中男女、或者夫妻相處的道理一樣,父母親與孩子間必須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興趣、嗜好介紹推薦給孩子,但不能指望他們接受,好像紀伯倫在『論孩子』中所說「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非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接下來,我想談談,獨立及科學化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如果所發表的言論,是不經求證、不經完整思考、不經科學化分析,單憑個人經驗、喜好甚至利益做出批評,這樣的批評不僅不具建設性,嚴重者,可能造成社會動盪與分裂。

簡單的說,在瑞士父母及小孩 vs 台灣父母及小孩的比較時,除了教養方式的差異,有沒有考量到國家的福利政策、平均所得/工時、文化等等的差異呢? 「很多台灣的夫妻,在生了小孩之後,放棄婚前自己喜愛的活動,不登山、不到高級餐廳用餐、不騎腳踏車;然後生活只剩小孩,賺錢為了給小孩上補習班,生活內 容只剩接送小孩,話題也只有小孩」,假設這些都是事實,它們究竟是因還是果?

而所有的讀者,在面對這篇文章,甚至面對其他文章、其他言論時,除了跟隨文章中的思路,有沒有試著去思考其中的對錯、合理性或其他可能?

或許有的人會說,生活不需要這麼嚴肅;但我認為,思考是一種習慣,不要讓新聞記者、政客、blogger或任何一個人牽著你。

最後,我要說,教養不單只是父母的責任

不可諱言,教養這件事,父母的責任最大。但養育雖是本能,教育則需要學習,且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會受到原生家庭、成長經驗、同儕、社會風氣等影響。

舉例而言:
• 高工時、高昂的房價,造成許多雙薪家庭的父母無法自行照顧孩子,只好將孩子託給祖父母、外祖父母,因此又造成隔代教養的問題。
• 傳統的科舉制度影響至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無怪乎父母親要把孩子往補習班送。
我很幸運,很早就接觸蒙特梭利觀念,我的家人可以配合我的教養觀念,我身邊有許多努力學習如何當父母、努力堅持自己的教養原則、努力維持工作/ 自我/親子/夫妻間平衡的朋友,還有許多努力推廣正確教育觀念的教育者。對我的一些朋友們而言,「瑞士小孩不尖叫」這篇文章中所描述瑞士父母做的事,真的 沒什麼了不起,大家早就在做了,甚至做的更多。

但有些父母在教養這條路上,或許受限於家庭環境、經濟能力...,並不這般輕鬆。不一定是他們不想,也有可能是他們不能。叨叨絮絮的講了這麼許多,並不是想為所有的不稱職的父母脫罪,只是希望大家多想想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批評他們前,先反問自己給了他們多少支持與協助吧!

最後的最後,分享我個人的心得:「不論國籍,每個孩子(特別是未經社會影響的幼兒)都是天使。只要能用平靜開放的心,細細的觀察他們、與他們相處,孩子可以教導我們許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