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

新書推薦【職業∕建築家——20位日本建築家側訪】

曾經,在日本認識一位當地的建築師 --渡邊治,他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兔子,帶著我在橫濱三年展的會場中看了許多前衛的藝術,他又帶著我到了他那由工廠改建的工作室(同時也是許多藝術家聚集之處),渡邊先生有著對社會該有的極大責任感,他帶領著他居住的城市居民再藝術上或環境改造上做出有別一般建築師的自我成就的使命,因為渡邊先生,讓像我這樣的人重新認知每個人在所處環境中應該要付上的責任。
此次的 "職業 /建築家"這本書讓我又有了愛麗絲夢境之感,這些建築師們就像兔子帶著我們進入另一個面向的世界,雖然沒有撲克皇后和會笑的貓月亮,也不是功夫裡的武師,但他們建築的真實的精神及責任還有毅力,是一種笑著從夢境醒來的平靜。


安藤 忠雄 p.024 
今天,作為一位建築師,我仍然感到恐懼。

青木 淳 p.042
日本正朝向錯誤的方向發展。

坂 茂 p.064
在我的國家,建築師被寵壞了。沒人膽敢向他們提出問
題。

原 廣司 p.074
我仍然保有六○年代的革命情懷。

長谷川 逸子 p.094
女性建築師在日本仍然不容易。目前看起來,她們似乎
跟男性合夥工作最有利。

磯崎 新 p.104
如果建築像東京的建築那麼愚蠢和無厘頭,根本沒有人
會在意。


伊東 豊雄 p.116
在日本,我們正處於一個被逼入絕境的狀況。

隈 研吾 p.134
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就跟父親開了生平第一個建築會
議。

黑川 紀章 p.154
基督教國家不會在他們的勢力範圍裡引進伊斯蘭文化。

楨 文彥 p.168
為了保持創造的狀態, 我必須讓思路不斷地在不同建
築間遊走。

內藤 廣 p.180 
你看看日本的設計雜誌,沒有人在討論社會議題。

妹島 和世 + 西澤立衛 / SANAA p.194 
如果我們的意見相同,我們就都不吭聲。

丹下 健三 · 丹下 憲孝 p.206
如果有人帶一些照片來找你,然後說,「幫我做這樣的
設計。」要是你真的這樣做,就幾乎注定要失敗了。

藤森 照信 p.228
植物是無法管束、不聽話的,所有建築師都知道這點,
但他們都不敢說出來。

菊竹 清訓 p.244
我從沒想過當建築師,但我還能做些什麼呢?美國人把
我們的土地都拿走了。我想,或許我可以堆高樓來造出
空間吧。

坂本 一成 p.258
作為建築師,我必須把感覺轉譯成數據。

谷口 吉生 p.268
我沒有自己的子女,所以把所有我設計的建築作品當成
小孩來照顧。

山下 保博 p.284
我用一些核心議題引導自己與工作人員的思路,如「反
重力」、「環境」與「造價透明化」等。

2009年1月19日

春樹與愛玲 BY 吳克希


第一次,學校有這麼長一篇文章,來自作者-吳克希,他是一位博學多聞又會將爽字放口上的學者,又是會每天在台北街頭走上個三四個小時也會專心傾聽的朋友,
他的文章也是會讓人想要再台北街頭走上個三四個小時的那般香汗淋漓又爽快的節奏與文字架構,5-1...5-2..3...4..5,好像破關斬大魔王,我們是瑪莉兄弟祭出公主和宮女......

謝謝克希,讓學校可以放上他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你一個人在場中表演,卻不知道在黑黑窗口外環視的是誰,窺人被窺都很爽。有了這樣一塊公開的秘密花園,罵人也流暢,點幾下就串連起自己的狐群狗黨。沒見過面,照樣可以成為一篇留言的知己,熟陌生人。

5-1
 這幾年張腔和村上腔都少了,空氣清新,幾近真空。當道的是搞笑無厘頭,但還比較是次文化,雖然一直想變主流。這是個沒有主流的年代。

 可是偶像照樣橫行,最見風轉舵的就是語言,像現在也不叫迷,叫粉絲。什麼迷什麼迷的自然全都誤入歧途,所以才能執迷不悟。說自己是村上迷偵探迷,有種品 牌忠誠度,打算常相左右的。但這樣的忠貞已經不合時宜了。粉絲一詞剛開始流行時,聽到了自己瞪自己,字那麼多,幹嘛非得搶佔現成的冬粉?而且一個人也叫粉 絲,不叫粉,自動有了分身,發功嗎?其實你如果對路小雨說「我是妳的粉」,她一定駭然感動。

 後來叫開了,想想這大概是個藏閃之法,把滿腔的狂熱物化一下裝可愛,盛情雖然不減,星光粉絲硬是比星光迷少了點痴心多了點high,完全是粉紅色的事務 性關係,聽起來腦癱其實精得要死,絕對不會鬧自殺糾纏不清,變節也方便,今天裴勇俊,明天木村拓哉,一次只愛一個人,一天可愛很多次,非常新速實簡的粉絲 學。

 而無厘頭玩的正是語言邏輯。把因為所以拆開來,有因為但不要所以,有所以不要因為,反正就是不要意思了,懂嗎?不懂。哈哈哈。可是周星馳扮白痴很狡猾, 學他扮白痴的卻很像,加上日本漫畫動不動就抓狂芬倒,網友趴友再慫恿一下,不kuso生命簡直沒意義。到後來乾脆攤牌,你很白痴嗎?對對對我很白痴啊!於 是有了出醜的美學。為了爆紅,什麼都做得出來,政壇也綜藝。還有那些媚來媚去多好笑又多好笑的照片連結,回或刪都太小題大作,只好笑納了,反正Gmail 空間夠大。

 於是搞笑變成一件很緊張的事,原本是轉個身就撿到的幽默,現在卻要大家一起搞,把舉重若輕搞得舉輕若重,古靈精怪得靈氣盡喪,真的很傷。在電腦前坐化的 網男網女看到哪裡有搞笑的,驚醒過來,一陽指點過去,基於百無聊賴的e-情感,貼個Smiley頂一下。一頂就頂出了類型化,譬如那些以無聊殺無聊的心理 測驗。於是同人小眾開始匯聚,我跟你講要這樣才會粉酷噢,不時網聚cosplay一下,彼此尖叫打氣:好卡哇依喲!

 你不覺得很ㄍㄝ嗎?

 對啊就是很ㄍㄝ,再想到這背後的藍海,no ㄍㄝ no gain!ㄍㄝ得有理。這跟無厘頭入侵之前沒什麼兩樣,只是那時候ㄍㄝ的方向剛好相反,說得好聽是見賢思齊,其實就是學吹牛。面子要緊,當然都想表現得比 實際的自己更好,裝自信,裝成熟。一路ㄍㄝ到職場上去,見了面講話文謅謅,仙拼仙,心照不宣對笑一下,溫良恭儉讓。可見跟搞笑cosplay是同一種愛現 心理,只是現在的手段毒辣,像部落格。

 部落格是一種peep show,你一個人在場中表演,卻不知道在黑黑窗口外環視的是誰,窺人被窺都很爽。有了這樣一塊公開的秘密花園,罵人也流暢,點幾下就串連起自己的狐群狗 黨。沒見過面,照樣可以成為一篇留言的知己,熟陌生人。本錢不粗就小本經營,貼上自己可愛的兒子啊小貓小狗,去愛琴海拍的照片,配上一則心情小故事,就是 美美的頁面。有野心一點的就整理心得,分享一下知識,每每引來同人捧場,鮮花簇簇。有了觀眾便有了偶像感,開始成為自己的粉絲了。

 可是還有最殺的點閱率。孤獨的人,坐在螢幕前用盡各種暗示,乞求路過的慈悲,期待一次小小的精神外遇。一句慰問如果來得正是時候,簡直要痛哭流涕。這樣 免費的集體治療,可惜太像偏方,難免越醫越慘。指頭賤賤的網路小白就不說了,留言裡輕微的惡意,一點一滴,照樣能把憂鬱拖出來。還有沒人氣時的羞辱,得不 到預期反應時那種鯨屍般的巨大虛空,彷彿表了白被當面打回來,不如崩潰。

 於是部落格成了招搖過市的隱私,帶點暴露狂,又帶點惡作劇,再怎麼真情也很可疑。但這些都還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們和文字的關係變了,文字也變了。電腦普及不過二十年,文風轉變之大,幾乎可以視為新一波的白話文運動,而賴明珠譯的村上春樹便是這波運動的重要文獻。

 國語其實是一種不自然的語言,幾十年磨合下來,現在終於出現了真正以國語為母語的新一代。這種新台文常不分青紅皂白被視為國文程度低落,其實非常有活 力,很野,很有fu,能把台語外語注音符號火星文通通吃進來,包容性之大直追日文的外來語機制。相較之下,硬要把台語羅馬拼音化,反而是在揠苗助長,連居 心都不知道在哪裡。

 這一波語言轉變差不多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解嚴後的社會特別需要一種迅捷有效的語言。當五年級的作家開始冒出來,用之前學到的語言講自己的感覺時,突然不對,說什麼總是迂迴再迂迴,越講越小聲,成了內向世代。內向與否倒其次,說不出所以然來才是現實。

 這時候賴譯出現了,那種時髦的語言呼應了身邊的全球化:台北慢慢漂亮了,不塞車了,公共空間開始懂得造景,遊樂園區不會再用那種恐怖的水泥仿竹欄杆,新 舖的紅磚道粘得緊緊的,走起來像在拍MTV,形形色色的pub越夜越美麗,晚風中有種無所不能的放縱,騎著小綿羊去續攤,又像「抓狂歌」,又像秉獨夜遊。

 更浸潤的是時代精神,一切都在數位化,文明從來沒這麼接近科幻過。往極大處看,哈伯望遠鏡傳回來一張張前所未見的星雲明信片,往極小處看,當令的超玄理 論又把現實化為太虛幻境,克隆羊多莉也被做出來了,真的很像羊。網路開始和神經系統接軌,每個人都變身塚本晉也的「鐵男」,被電線網路線電磁波穿透成 www的一個節點,世界從來沒這麼天涯若比鄰,比鄰又若天涯。虛擬空間出現了,逐漸和現實打成一片虛實相生的hyperreality,超實界,正是村上 次元。
 如果張愛玲是一則傳奇,村上春樹便是一種啟示。那種奇幻的未來感,無厘頭的情節和修辭,那些從無厘頭探出頭來的思想,正好是世故到無厘頭的轉捩點,既有 前面的語重心長,又有往後的輕。偷他的大多只偷到後面這部份,未免可惜。輕可以是可愛,我們哈的又侷限於日系可愛,只是一味日系可愛下去,每個看起來都有 點孌童派。

 有一陣子不在國內,一回來到處都是那些可恨的春樹腔,看到抓狂。連「阿飛正傳」「重慶森林」都要來上一段數字,又沒辦法氣!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可是 當每個人都急著跟你分享同樣的好東西時,你就會很想掃射。但那個語言的吸力實在太大了,剛好就是那個想講又講不出來的聲音,一再被掃射也心甘情願,何況還 有那些童趣盎然的人物,像幾米畫裡溫柔的憂傷。那些聞得到煙臭的爵士酒吧、易開罐啤酒、電動彈珠檯、三明治,幾乎涵蓋了一代人的成長經驗,那種對普通東西 的喜悅,又在裡面找到小小的講究,難怪要令廣告人愛不釋手,資本主義找到了久違的詩意。這要有點小布爾喬亞的背景才能夠領略,非常五六年級的。

 老一點的國仇家恨還太多,職涯也結實走了一段,大多覺得他沒什麼意思,虛無縹緲的。但那種的空氣感卻正中我們下懷,竟然也可以這樣不動聲色,完全沒有經 典的負擔。不過就是身邊的世界,很容易就進去了。一進去卻發現空靈裡的複雜,繞不出去的迷宮,整個存在具體而微的茫然。那些幾乎不用慣語的敘述,乍看好像 字彙不夠,尤其中文向來又以老熟為美。感謝賴明珠沒把他譯成熟爛的中文!稍稍生澀的句法,大量啊啦噢耶的語助詞,有種剛剛好的透明感,很能讓人體會村上對 風格的用心。

 他屢次強調,想寫出不一樣的東西,所以要用不一樣的語言。美國文化在他那裡成了日文的外界,不單只是把一些概念收納進來,還要把日文進一步陌生化,只為 了更貼近當代的感性。日文的外來語也提供了這樣的便利。這是公認最複雜的文字體系,第一次看到「生態學」三個字真是非常震驚,旁邊的注音居然是????— ,ecology,漢字讀出英語來!不同體系結合在一起而不必打架,果然有容乃大。

 接受中國譯者林少華訪問時他說:「我不是精英不是天才,也沒什麼才華,只不過能在技術上打開門,具有打開門身臨其境而又返回的特別的專門技術。」這樣的 技法簡直是在觀落陰,而他的故事也往往差一步就是靈異,但總是能踩在邊上,像岩井俊二那三位「夢旅人」。這讓他的世界格外成謎,格外參不透。如果文學有任 何療效,至多也只是這樣的順勢療法,把人帶進去核心再走出來,像打了疫苗。

5-2
 而孤獨再過去也就是靈異。想打破個體這樣的存在狀態,只能求諸超驗,像宗教裡的天人合一。靈異一向就在那裡,只是數位化科技化之後,特別意識到這樣的需 要,鬼片、變格偵探、奇幻小說乃至於密宗的風行都是這一波上來的。村上一直在探測這樣的邊界,究竟能進去多遠?會不會有些封印是絕對不該打開的?那一本令 村上迷不知如何是好的《地下鐵事件》便是這樣的方法論,書末那篇〈沒有指標的惡夢〉可以直接抽出來當成他的創作觀。(上)


文字比真皮還要赤裸,做什麼其他的都還可以躲躲藏藏,但落指為文,人焉廋哉。再好的文字,怎麼看都處處破綻,有趣的也就是露出來的肉。作者對讀者所做的,正是裸露的逗弄,所謂「見心指性」,只是一般沒辦法做得像她那麼色。

 新世紀的當頭棒喝正是到處爆炸的恐怖主義。電視牆上不過幾秒鐘的911事件,徹底撞毀了重新開始的樂觀氣氛,好似文化間的誤解從來沒那麼嚴重過,其實不 過是我們的神經被媒體操得更敏感而己。時局從來不平靜,稍早的世紀末,歐洲東一點西一點的爆炸,以巴衝突,1995奧姆真理教地下鐵沙林事件,台海飛彈危 機……所有怨恨的底層,正是一種不被理解而被輕賤的孤獨感,突然站了起來,別人都是邪魔歪道,去之而後快!
 他說自己不大擅長用英語和別人交談,講日語都不是很如意,越講心情越沈重。可見說話不見得是溝通利器,反而容易成為存在的負擔。那些地道、井、黑鬼、封 閉的小鎮之所以迷人,正因為孤獨在那裡找到了形式。但《地下鐵事件》一問世,那種宅男氣,那種帶點潔癖的自暴自棄,那個最讓人覺得他也是共謀的部份忽然不 見了。當他開始想盡點社會責任、很歐吉桑地想更加了解日本時,村上迷一下子醒過來,隱隱覺得被背叛了。粉絲一開始思考,就把粉絲毀了。

 到了野心勃勃的《海邊的卡夫卡》,說教氣更重,一切變得很可預期,驚奇的爆點看來也像故作震驚,用朋友的話講,有種不潔。經過了《黑夜之後》的夢遊,到 了《東京奇譚集》,天又濛濛亮了,那個熟悉的宅男似乎又回來了,故事也講得更圓熟,村上迷也老了。好,好,保持這樣就好,繼續跑你的馬拉松。

好爛的讀者!


5之3

同樣是多事的1995,張愛玲薨。頭版!頭版!頭版!各大傳媒呼天搶地報,卻有一種靜靜的譁然,一個時代跟著陪葬,果然是世紀末了。滿清皇朝前一陣子才因為「末代皇帝」的轟動近得就在眼前,現在我們跟它的最後一條連繫也斷了。

 她的聲望剛好在死前達到巔峰,仰之彌高,望之彌怖。小輩趕緊賣乖,出現了「祖師爺爺」「祖師奶奶」這樣狎昵的稱號,等於提早送去牌位。少了威脅,卻多了 揶揄的敬畏,好像可以隨時滾進她懷裡用頭亂搓。《對照記》欽點幾樁大事,很有剩下的就隨你們去說三道四的大方。一位情愛教主的照片自傳,卻少了最應該的愛 照,只看到偌大祠堂,可見意不在懺,仍然是表演藝術。張迷雖然迷得一廂情願,不過教主也很配合,知道什麼時候該給什麼。翻開相簿,一張張細說從頭,和藹可 親得令人正襟危坐,茶都不敢喝一口。果然馬上就有人奉獎過來,害我們面面相覷,都替她五味雜陳。領獎的那張「主席金日成昨猝逝」的年度最佳攝影,未必是刻 意的,但畢竟因緣巧合,護法長老水晶就識破教主在故意「殺風景」,cosplay一下死神,身體力行她的小說必殺技:「辣手摧花」。

 當時台灣正經歷一場解嚴後的性解嚴,一夕間苦旦變辣妹,情欲書寫成了名符其實的手淫,螢幕鍵盤到處晶光點點。粉絲和偶像之間是一種公然的意淫,光是唸到 她的名字,舌尖就起了一陣莫名的婉轉。把她當知己,又把自己當知音,結果是一講到她就歇斯底里。張迷之間的勾心鬥角看了很煩,可是誰都不厭其煩講上兩句, 還有氣不過,千方百計不想再當張迷的,還有爽過了不准別人爽,看到張愛玲三個字先皺一下的。每次一有她的什麼被改編,小龍女也爬出古墓變毒舌派,像前一陣 子的「色,戒」,部落格裡的叫囂甚至匪夷所思的人身攻擊,儼然《香水》最後的那場集體亢奮。她的魅力就是這樣的色情。

 張愛玲一死,一切相關八卦都雞犬昇天成了張學,所有的痴迷和惡意各自找到了科學的外衣。科學張迷還是迷,跟那些堂皇的思想流派一樣,論據開出來跟坦克一 樣一條一條的,逼回去最初的那一點,還是甩不掉的任性。當然也不是沒有中肯不動情的觀點,但就是沒意思──這樣的偶像就是來逼你表態的。

 於是粉絲教主之間的意淫,到了張學裡更上一層樓。有興趣研究的,因為朝思暮想,看得又深入,久而久之起了禁臠的感情,甚至有意無意想去糟蹋一下,譬如 「姨太太文學」。除了這層權力關係之外,還要再算上性別間的種種角力和吸引,撞來撞去,迸出了最勁爆的New Look:童女張愛玲。

 又是水晶留下這樣的現場直擊:「她笑聲聽來有點膩搭搭,發痴嘀嗒,是十歲左右小女孩的那種笑聲,令人完全不敢相信,她已經活過了半個世紀。」心理分析緊 接著上場,得不到父親的愛,還被弄個半死,媽媽又若有似無,那活了下來也只是餘生,後來的愛情,怎麼看都像父愛的替代品。一個長不大的小女孩,過猶不及, 不是搶著引人注目,不然就躲得天地不容,還好能自我解嘲,「從來沒脫出那『尷尬的年齡』」……但誰不是這樣的童男童女?得意時膨風,出問題或不爽就躲起 來,政經版娛樂版上常有這一類的例子。她不過是鏡子,震動的都是我們自己。

 但差就差在她文字透露出來的性暗示。

 文字比真皮還要赤裸,做什麼其他的都還可以躲躲藏藏,但落指為文,人焉廋哉。再好的文字,怎麼看都處處破綻,有趣的也就是露出來的肉。作者對讀者所做 的,正是裸露的逗弄,所謂「見心指性」,只是一般沒辦法做得像她那麼色。一個赤裸裸的童女在台上跑來跑去,誰看了都心驚肉跳,跑到幕後還聽到腳步聲,那更 提心吊膽。

 她的語體是白話文整個發展到了巔峰才噴出來的,強鮮熟爛,又音樂又顏色,多媒體的花枝招展,一看就要看到她。世界文壇上這樣有穿透力的寫女不 多,Virginia Woolf之於英文也沒能像她這樣,儘管Woolf在敘事實驗性上貢獻要大一些。可以跟她相提並論的,也不會是抓過來看招兼擋箭的蘇青,而應該是紫氏部和 清少納言。那種文字令人想到普魯斯特打造出來的極盡窈窕的法文,可是又別有英氣,很man,很有攻擊力,胡蘭成在她房間裡看到的兵氣。所以光從文體的性別 去看,張愛玲也是男的,女性書寫根本箍不住她。

 文藝腔讀起來夠娘,因為是用抒情處理過的敏感,千迴百轉不得已才說出來的。像她善用一長串的聲色延宕,做出一種娓娓的感覺,不過是一些俗爛的詞,稍稍調 動一下,叮!耳目一新。我們往往被那些尖新的表達撩撥得欲仙欲死,經不起她再三八一下,立刻委地,突然又刺出一記完全批判性的見解,把邏輯折了一下,殺去 另一個方向。鐵騎突出刀槍鳴。這感覺就很man,好像突然有了權力意志,一種加速度和體系感,每個意象,每條論據絞得緊緊的,咄咄逼人,一個字都動不了。 那種結構就很有張猛龍碑的瑰偉,把骨架拆散了,改變比例,重新組合,突然現出了立體派的平衡,楷書裡的阿維農姑娘。

 像論文那樣沒性別的文體可以讓人感動,卻不大能興奮,因為沒有費洛蒙。所以她文字本身的大男大女看起來格外刺激,雌雄同體,歡樂無限。那種文字的當代感 實在驚人,現在看起來還是always Coca Cola,喝一口,滿滿都是細密的爆炸。她也從來不諱言她對男女、對感官刺激的著迷。那樣強烈又毫不遮掩的性展現,感染力之大,只要對手稍微有點作態,三 兩下就要現出原形。還有那些動不動就飛出來的硃筆眉批,步步凶險,簡直是一招斃命的滅絕師太!所以在《今生今世》裡,我們看到的她正大仙容,而胡蘭成卻淹 然百媚。她器重蘇青的地方也正在於不造作。這些圍繞在她身邊的朦朧人物又可以獨立成章,像她「陰陽顛倒」的孤僻祖母,超獨立又惺惺相惜的姑姑和母親,還有 那位搞曖昧,陽光得像謎的炎櫻,分明是要性別論述上下其手。

 5之4

 最史蒂芬金的還是1988的撿垃圾事件。當時護駕有功的幾位,講起來這段來都還有些微妙的自得,如果發生在今天,大家搶著登也說不定,不然先潑上網再來 義正詞嚴。再回去看當事人的心路歷程,那樣仔細分析人家的體液飲食怎麼吃罐頭,像驗屍,幾乎是單戀的瘋狂與心酸。料理張愛玲後事時,還想把保留的幾根頭髮 捐出來,真是毛骨悚然的愛。但這和我們今天全方位掃瞄她分析她,又有什麼根本上的不同呢?死人是沒有隱私的,對身體稍稍有點潔癖的,當然連罈子都不敢要。 垃圾事件只是痴迷成真,並不意外,義憤的譴責不過是想把自己的那一份鎮壓下去。

 當時一切都在騷動之中,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氣數已盡,柏林圍牆一倒,東歐蘇聯解體。台灣也開始民主了,雜誌解禁,報紙三大張的時代一去不返。儘管 還是髒還是亂,但畢竟是一個水果棒棒糖的年代,走到哪裡都聽到a-ha的Take on Me。我們剛發育好的身體又那麼渾圓俊翹,一路走過去,玻璃幃幕都替我們裝好了。穿著AB褲的偶像也宜而爽,最後一代的手工感偶像,布魯克雪德絲,蘇菲瑪 索,米高福克斯,Wham,中森明菜,還有蜜斯佛陀廣告中那個眼神迷離的短髮超級美女,據說是變性人,害女生哀怨不已。(中)


不過要少了粉絲,偶像還偶火大?既然是供需原理,再看看身邊不成形的拼湊起來的卡哇依,反而有種物傷,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繼續再拿別人的流行和品味來掩蓋自己的稀薄。於是我們就在這裡了,前既見古人,後又見來者,悠悠感沒了,卻還是獨愴然。

 1980年代出現的那批盜版村上,面目還很模糊,聲勢上也不及昆德拉或已經修成正果的馬奎斯。然而真正爆紅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支中概股。大門一開, 魯迅巴金老舍沈從文新感覺派一齊咻咻撞進來。兩岸交流加速,像幾十年不見的舊愛,抱在一起才看到各自背後的新歡。新時期文學更像熱到臨界點的爆米花,噴彈 出完全令人驚駭的作品。新地出了大陸作家叢刊,頭一炮就是《棋王樹王孩子王》。接著是洪範的大陸小說選,一上來就是《紅高粱》,莫言那種蹦蹦跳的語言,上 天下地,一下子都被他彈死了!又有賈平凹、韓少功、張承志、余華、蘇童、王安憶一波波撻伐而來,蘇曉康的宏觀文化批判《河殤》再下一成,揉揉眼睛,中國大 陸真要翻身了!
 然後天安門事件。

 這樣的無常,讓人想到文革和之前那些整人運動,小時候作文裡的「水深火熱」。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再怎麼師出有名,就是擺脫不掉獨裁氣。也許時下同人小眾 這樣的粉絲型態,正是歷史智慧的結晶?再怎麼用力也只是「假日革命家」,撼不動大樹也情有可原,下次投票換掉就好了。

 1970年代就是這樣一道回歸斯文的過程,把之前的大鳴大放落實成避孕,迪斯可和New Age,「水瓶座的時代」隆重登場,出現了萬人迷的達賴喇嘛和奧修這樣的性靈導師。越戰打得美國元氣大傷,卻讓反戰凶猛的日本一飛沖天,大發戰爭財。消費 性格的普普藝術大行其道,什麼都可以入畫,像毛主席震撼時尚界的香妃頭,就是Andy Warhol上色複製的。意識型態其實已經沒力了,只是少了這樣的口實,區域戰爭卻打得更赤裸,美蘇用眾小邦的熱戰來打冷戰。普遍的繁華之下,處處都是潛 在的核戰浩劫。人突然發現自己孤零零的,文明隨時可能幻滅,什麼都不過是還沒揭發的陰謀,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村上春樹來了。

 正要成為經濟奇蹟的小島這十年尤其難堪,保釣不到幾個月馬上退出聯合國,外交已經無力可施,目光轉回自己身上,族群問題化暗為明。最鮮明的就是本土藝術 得到了空前的伸張,金光閃閃,瑞氣千條,中午放學趕快跑回家看「雲州大儒俠」,吃過晚飯,楊麗花唱歌仔戲,還有午後夢迴,收音機裡飄來的那一聲:黑矸哪 標,驚風散──散──散──

 鄉土文學論戰,檯面上是本土文學大戰官方現代主義,底下卻是所有主義一齊出籠,四處流竄結盟,各據山頭叫陣。戰情詭譎,卻提供了速解的反省,不到一年 完。各路人馬分道揚鑣,政治的歸於政治,不必再假文藝之名。但真正擄獲人心的還是瓊瑤三毛這樣的暢銷天后。三廳電影之所以長紅,正是因為那種中產階級拘謹 的魅力,當時多數人的奮鬥方向。至於三毛的文學成就,評者多有貶抑,也常因此酸她天真,甚至以致於自戕。她也不是要來世故的,不過是有流浪的衝動,一意孤 行,於是意外給鎖島上的人帶來了他鄉。奮發向上的積極年代,還有什麼比流浪更可貴的想像?她其實是集體意志的一個出口。

 驚喜的是《紅樓夢魘》突然迸了出來,又給紅學添了四十回,原來《紅樓夢》是一本偵探小說!人間副刊接二連三出現她的文章,教主有令,傳奇再續,順手接引 一票張派生力軍出場,「閨秀文學」正要襲捲剛開辦的兩大報文學獎。評審一跑出來講評,還是張迷,有點開母姐會的意思。三三有胡蘭成坐鎮,不屑者有之,卻不 知羨煞多少文藝青年。只是美麗島事件一來,有情江山再也有情不下去。散台之後,只見一個個極力撇清關係,彷彿驚覺被套牢了,急著殺低出脫持股。

 5之5

 偉大偶像的背後,一定有偉大的經紀。皇冠1960年代後期重刊張愛玲的作品集,台灣正式成為她養精蓄銳、反攻大陸的復興基地。雖然是後來才改過的封面, 不少人的印象底層都還是那一系列整齊的白底浮花,有那個時代的含蓄,方方正正的又大器,很緊張。字小小的,看得特別仔細。後來這套布紋貼紅紙的狹本,美得 婉約,翻在手上總覺得狎玩。不過要買當然要買狎玩本。

 風起雲湧的叛逆年代,嬉皮在草地上擁而狂探,只恨國難當前,又沒本錢露天轟趴,只好轉過來堅決反共,掃蕩灰色黃色思想。嗆聲的當然大有人在,像詩人說自 己是「現代派」。只是「橫的移植」橫得有點斜,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同步,歐美已經在後現代了。到底不是被美軍佔領的日本,村上那些第一手的爵士樂和美國文學 就是這時候打下的基礎。真正同步的反而是滲透進來的存在主義,和不要亂講話的現狀一拍即合,成了純文學當然的思想背景,台前演出的是白先勇那些頹美得進退 失據的《台北人》,本土文學也找到了王禎和、黃春明這樣的傳人。但最癒療系的還是大量的「懷鄉文學」,鹿橋的《未央歌》,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梅濟民的 《北大荒》,一大塊已經逝去的浪漫所以格外浪漫,往後一二十年的好學生讀物。天氣如果冷一點,縮著吃火鍋,窗外也看得到虛無的雪。

 但似乎也沒必要小看了當時的尋歡能力。金馬獎開獎,那幾屆空前絕後的「中國小姐」,東寶歌舞團來訪引爆的歌舞狂,霎時美腿如林,美女如雲,外加台灣粉絲 史上驚天動地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凌波來訪,遊街示眾,台北一下子變成狂人城,頭一遭感受到超級巨星萬人空巷的魅力,電影看了幾十遍的,四面八方飛過來 的金飾金鍊,還有好多凌波的「生母」都跑出來認親生女兒,這樣的粉絲就很有共產主義風,點出了「大家」一詞背後的社會主義思想。黃梅調成了吸金大法,國語 還不大會講的歌仔戲迷隨口就來上一段,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比這更高明的族群融合藝術。

 後來的金龍少棒隊顯然就有經驗多了,一位小將配一台吉普車,不好意思站在上面揮揮手。這樣的棒球外交突然消失了,熬夜看轉播吃泡麵的興奮也淡出了,憑空留在一代人的回憶裡,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949的歷史奇點更如夢幻泡影,台灣從割讓的殖民地一躍成為政權中心,管理偌大一個不再存在的夢幻國土。想來不可思議,我們竟是這樣的夢幻遺跡,繼續 承受一切的後遺症。當時飄洋過海的背包裡,大概不難找到張愛玲。夏氏兄弟的追捧總算讓她正式登台,成為現代主義圈子裡的空行母。後來的訪台之行,當時沒什 麼人知道,今天卻演變成歷史事件。坐在嫖客腿上的大觀園妓女、阿美族的豐年祭、「臭蟲可能是大陸撤退到台灣帶來的」,一切都有了象徵性的重量,張迷也有了 唯一的信物。

 三通一斷,過海諸人頓時成為最狂熱的粉絲群,戀慕一個在印象裡擴大再擴大的家園。見過世面的,誰也忘不了歌舞昇平的孤島上海。就因為什麼人都有,交相牽 制,對中國日本列強而言,都是一塊小小的背叛。只有這樣背叛的背景才出得了背叛的張愛玲,而她的背叛又在於無意背叛,所以一下子跑太遠,一出場糊里糊塗紅 過一陣子,卻要到很後來才有個朦朧的定位。光是看她,就可以看到一整條二十世紀。

 我們早早把她供起來,雖然頗能以伯樂自居,但還得歸功於她趁早離開匪區。而忙著大國崛起的彼岸,至今挺她還是挺得不大情願,把她當成小資懷舊流行文化比 較方便劃清界線。不管是誰寫的文學史,她就是梗在那裡,因為不夠明確。翻過來說,因為我們的神經還太政治,還沒辦法像文藝復興人那樣單純地審美。

 但她的政治是另外一種,是文學本身的政治,是作者和讀者、粉絲和偶像之間的政治。粉絲所以需要偶像,說穿了還是因為空虛,把一個遙不可及的人據為己有, 很像愛情了,而且是最理想最柏拉圖的愛情。整個流行文化就在操弄這種虛幻的愛情。存心想撈點好處的偶像會去迎合,像大師們和達人們,看似不斷出意見,其實 是被粉絲說服了。真正的偶像勢必單打獨鬥,因為自己打造出來的世界太嶄新,還找不到萬有引力,惶惑之餘,也只能跌跌撞撞摸著前進。粉絲不過是新世界存在的 一個藉口。

 不過要少了粉絲,偶像還偶火大?既然是供需原理,再看看身邊不成形的拼湊起來的卡哇依,反而有種物傷,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繼續再拿別人的流行和品味來掩蓋自己的稀薄。

 於是我們就在這裡了,前既見古人,後又見來者,悠悠感沒了,卻還是獨愴然。涕下太誇張,搞笑又只是一時的,我們還找不到自己的表情,簡直沒有表情。

可是不是還活得好好的?又有那麼酷的第一夫人,想到七百多萬剛出櫃的芸芸馬迷,突然想跳起來覓食,吃點咬起來會卡滋卡滋的,在家裡走來走去。

 你不覺得很無厘頭嗎?

2009年1月15日

1/31爵士女聲@The Basement



其實爵士樂,並非都是像肯尼吉"或是許多長的像嘻嘻哈哈的叔執輩在台上唱的或演奏的那般接近流行音樂,(我並非認為接近流行就是芭樂!只是提供六一種對爵士樂的聽感)
爵士樂的發展其來已久,也有許多見解精闢、文字活潑,參雜許多小到八卦的內容的書籍在市面上,也不需贅述。在爵士演奏形式中,歌手的重要性往往不若演奏者來的明顯(當然,除了Billy Holliday等女伶除外),尤其在台灣,似乎連歌手都可以被包裝在流行樂的糖衣之下呈現出要爵士不爵士的音樂,甚者翻唱好些口水歌,當然,這也沒有一定的好壞或需要評論之處,對於消費市場而言也是一股新聲音。
學校咖啡館的 Basement一直嘗試與表演者討論再有些新的可能發生,一些新的聲音,如爵士樂,也給表演者全權決定他們喜好的音樂走向,因為表演者被音樂感動,才有可能給予聽者新的聲音及能量;這一場由爵士歌手Alison Yeh 與鋼琴演奏者阿饅以較為正統的方式呈現爵士女伶該有的姿態,是優雅,是一股聽見美好可以休息的氛圍。

如果你前兩場因為太忙或是太晚得知,這一場請來參加在學校Basement坐在沙發上,喝杯紅酒,享受歌者與樂手給你不一樣的聲音享受,如果想穿拖鞋也不會有人介意,如果想盛裝出席,也不會有人指指點點或另眼相看,預約報名優先入座,請來電郵或是來電話。

有更多Alison的聲音http://ecole-cafe.blogspot.com/2008/10/basement.html

1月31號,300元含飲料

2009年1月14日

新書推薦--【侯俊明的罪與罰】


今天我看侯俊明的作品,感到非常羨慕,台灣的東西讓他『瘋肖的舞』,那種自由、那種狂想,對環境的態度和我們那時非常不一樣,這是一種進步。對侯俊明而言,台灣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與侯俊明合作『五色羅盤』,第一次看到侯俊明剛出爐的設計圖時,我相當吃驚。因為『刑天』的意象凝練有力,充滿祭儀性和神秘性,深深吸引我。……年輕又具創作狂熱的侯俊明,不斷在設計圖上填滿新的東西,這樣豐沛的創造力是令人羨慕的。」─ 林秀偉(太古踏舞團負責人)

「侯俊明的創作中傾露著台灣鄉間特質在進入繁雜都市後的扭曲與堅持。而優劇場正期待將台灣本土文化的根扎入劇場的創作,來讓這塊土地的人看看自己土地長出來的樹與花。一種『長一個台灣人自己的樣子』的內在強烈慾求,促使我們共同攜手,並非是為了塑造誰的專業成就,而是為了期盼一個『文化』的出現而合作。」─劉靜敏(優劇場負責人)
(以上三段文字節錄自雄獅美術247期1991年8月號)

1963年出生於嘉義六腳鄉下,1982年以榜首成績進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第一屆美術系就讀。參與不下數十場個展與聯展發表,也曾在香港、釜山、東京、威尼斯、柏林、紐約、哥本哈根、雪梨等地留下展出足跡。

從成年到中年,尾隨著八○年代和九○年代台灣的一路起伏,經歷著所有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同時在這些大小事件裡走過自己青年和壯年的人生故事。

二十九歲那年發表第一套版畫作品「極樂圖懺」,至今已創作了十套大型版畫作品和數十件單張版畫作品。1992年,反映自身現狀和處理生命困境的「極樂圖懺」;1993年,誕生於甫自戒嚴氛圍中解放出來、過往禁忌得以被討論的社會,並援引中國傳統神話故事而創作的「搜神記」;1995年,深受新婚生活影響的「四季春宮」;1996年,將年少時期就已隱然產生的女性主義憂懼發展成為「新樂園」,同時也因重新回到外在資訊大量爆炸的都會,得以創作「樂園‧罪人」;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的短暫旅居,以同文同種卻外來的身分切入高度西化同時苦難仍存的百年殖民地,交出三件一套的「香港罪與罰」;1999年的「上帝恨你」既涉及自身的混亂,也揉合了對民間宗教「地獄圖」和鄉間電線桿警示標語那勸善為名、實則包容暴力的反思;而走過第一段婚姻、九二一大地震和世紀之交的集體慌亂後,於2006年發表「枕邊記」此一作品;進入2007年,藝術市場和中國那大國崛起式的炙燄燃燒則全部反映在「堀之龍」「翔之鳳」兩幅大型作品中;最新的「侯氏八傳」和「圳鳴四十七自述」則以自傳和自畫像的形式,回頭檢視過往生命階段的大起大落。

《侯俊明的罪與罰》呈現了一位誠實且真實的藝術家,這十六年來,一貫卻始終獨特鮮明的創作。


<作者簡介>
侯俊明/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台灣嘉義縣六腳鄉,貫以「六腳侯氏」署名,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現改制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第一屆榜首。九○年代以裝置、版畫形式進行創作,大膽挑戰禁忌、富儀式性,作品恆常與當下台灣政治環境和社會現況有密切關聯。 曾受邀「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展。近年創作轉向心靈探索的隨手畫和自由書寫。 著有《搜神記》、《三十六歲求愛遺書》、《榖雨‧不倫》、《鏡之戒》
全文摘自田園城市

2009年1月10日

那一夜,我們'LOVE ME TWICE"

賦予舊資源新定義


2008年12月27日,有四十幾位朋友帶著曾經深愛過的物品,來到學校咖啡館,正式開始了這一次的活動,也對於當天無法進來參予的朋友很抱歉。
雖然當晚來的年齡層比我們心理預期的年輕,但我終究相信重複使用舊有資源的種子依舊是落到每個在場的朋友的心理;就像銘甫幸福社區資源回收二手市場的興起"那篇文章所提及的美好串連,開啟這活動儀式性的象徵意義。

當天還有個小插曲,有位某藝術大學音樂系的學生剛好生日,帶著蛋糕到學校捐獻,上圖中間拿著蛋糕的小男生, (話說回來,學校咖啡館的店長做的蛋糕可是有口皆碑的感人好吃,更將健康放入各式糕點中,請各位同學以後到學校過生日可以省下買蛋糕的錢,提前兩周預約即可!別再帶外食來了....)

搶東西中..........



從小熊維尼到貓頭鷹燈還有手編圍巾,陸陸續續在學校咖啡館的入口處不一樣的二手資源,
請不用擔心是否一定要拿東西來交換,如果你到學校,看到喜歡的物品就帶他回家好好的使用,

如果家裡有任何保存完整尚可使用但想丟棄的東西,請帶到學校等待會再度使用他的人。
此過程完全免費!!請大方拿走或是放置,學校咖啡提供一個二手免費資源站,讓物品有流通的機會。

希望,二手資源可以漸漸的被市場接受,畢竟地球在人類的開發下,現在真的有點喘,需要休息,我們也該是不要再吸乾她的汁液.........................




2009年1月7日

十顏十色的那個晚上

那個溫暖冬夜的晚上,學校的地下室擠進了五十多人來看詩人畫家歐笠嵬與音樂創作人夏諾的表演,有詩歌及豎笛還有手風琴及歐力嵬的肢體與特殊語言遊戲的一場接近小劇場的表演形式。
"一條紋的烏托邦充近一片的泡沫海.............
歐笠嵬特殊的肢體語言以視覺衝擊的方式使觀者看到他的詩意,扭曲小丑夢境的四肢,指著投影在白色布幕上的小妖怪,以富哲學性的思維及文字打破邏輯思考的貫性,又以特殊的戲服將自己裝扮成他筆下的小鬼與白色布幕上的影像創造出另一種投射,投射了你我他

曾經,在法國有位導演為他拍了一部紀錄片,其中一段歐笠嵬說著自己創作"little monster"是因為要把噩夢趕走所以畫出可怕小鬼,(也是一個奇怪又美麗的邏輯)

歐笠嵬帶出的概念是呈現我們心裡的那個彼得潘,是在一個成人世界中少見的非血腥暴力又無關乎幸福美滿之童話


本來預計1/19要到學校演出另一場有音樂有歐笠嵬有五十個彼得潘飛翔的晚上,回去不再作惡夢!

夏諾(Arnaud Lechat - French Music Composer),拍過"都馬調"紀錄片,學過歌仔戲....在台灣十年
一個用音樂與歐笠嵬對話的法國人,一位對台灣的所有之為末梢的鄉土味著迷甚至比台灣人更在一所謂的鄉土情感的法國人---->http://maoanuo.myweb.hinet.net/photos/photos.html


歐笠嵬形容自己:原來我原本笨笨的眼睛喜歡看!
看好綠好綠的綠,看蝴蝶自由的飛行,看花兒盡情的微笑、看嬰兒哇哇叫...看....看不完.....



我是誰?
今日之眼以畏怯的聲音
問詢棲息在我左手上的明日之眼
我是誰?
如何將流失的記憶想大腦攀附?
(截自漢口街的小意外)

2009年1月6日

另類教科書by兒福聯盟知識長王美恩





山本敏晴

一位日本的醫師,也是一位攝影師

取鏡於最「弱勢」的開發中國家和其孩子的攝影

訴說那些孩子擁有許多我們已經遺忘的重要東西

從這一點看來,他們一點都不弱勢,他們擁有許多錢也買不到的東西

拍攝之前,他會問遇到的毎位孩子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you?

並且請他們畫下來心目中覺得最重要的事

我猜想如果來問台灣的孩子

或許會畫下電動玩具、電腦、電視、MP3、腳踏車、玩具熊…..

Cambodia〈柬埔寨〉孩子畫的是

家人、剷除地雷、國家歷史遺跡、佛陀、不要販賣兒童賣春、花、學校….

物質生活最低弱的地方

孩子的願望卻展現出世界最嚴重的問題

以及最簡單的快樂來源

此書推薦人連加恩說:有兩個問題很特殊,是人越長大越難回答的:一是『你的夢想是什麼?』,二是『什麼是你最重要的東西?』

我想是我們的慾望增加,要列出最重要東西的list很長 ,可能很難只選擇一個,我想一張圖畫紙是不夠的..….

第二本攝影集,山本敏晴來到了Tuvalu〈吐瓦魯〉小島國家

一個座落在澳洲附近太平洋上的小國家,沒看到這本書前,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從未聽過這國家,由九座島嶼組成的國家,總面積只有台北市的十分之一,約一萬人的迷你國家!

這裡的孩子,畫下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東西:

沙灘、夕陽、大家彼此的關心、學校、害怕海平面升高淹沒海島、擔心先進國家工廠的空氣污染、憂慮垃圾污染、乾淨的水、全世界的人要手牽手和平相處……

在這些他們重視的事情中,看到世界環境污染、地球暖化的問題、戰爭的議題 ....

吐瓦魯有一個小島幾乎已經被上升的海平面給淹沒了

島上許多孩子都有憂患意識…..

這兩本攝影集最讓我心動的是,這些國家孩子的眼睛,是很清澈的,沒有被物質社會污染的眼神;還有他們的笑容是一種打從心底很快樂才有的燦爛!

山本敏晴成立了一個NPO---「世界共通教科書製作協會」

現在改名叫做,「太空船地球號Earth the Spaceship〈光看他取的名稱,可想像此人的純真性情〉

(按上圖連結宇宙船地球號)

堅守「真正有意義的國際救援」的宗旨,而「永續發展的地球」則是他的夢想

山本敏晴是一個有創意的人

因為作一點小小的事,耗費資金也不多,卻可以影響到很多的人

讓更多人認識世界問題、環保問題、人權問題、文化遺產消失的議題

提醒現代人漸漸失去的單純,以及與大自然的關係

這麼有意思的教科書,讓我們的教育內容更有趣了!

很期待第三本的出版!


本文作者為兒童福利聯盟知識長 謝謝美恩姐 讓我們可以見到世界另一個面向

2009年1月2日

二零零玖----一月沙發電影院

本月以建築與攝影為主的電影挑選,因為學校有江口建太郎的攝影展--Little Creatures,本來有個建築系的作品展,因為某些因素要延後展覽,但片單也已經上了文字訊息,也就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2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北野武/導演/編劇/剪接/1991
此部電影的影評很多,原子映象的最為完整 <---按此, 已經有段時間,沒有被摸到心底那快對生命的感動,"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抽掉語言與生活上必須要面對的現實,無關乎知識、身分、地位,只是一個清潔工愛上衝浪,而海包容了所有也吸納了所有,甚至慈悲的讓清潔工不再需要因為著生活所需而去當清潔工,也不需要拋下衝浪的自由。
久石讓(宮崎駿多數的動畫電影的配樂,同時也是日本配樂大師),北野武欽點他的音樂 : "Slient Love" 最為全劇高潮的配樂 再簡單不過的劇情,流暢的詩意及內涵,如果錯過此次播放,可以到各大誠品書店購買(或師大白鹿洞租DVD,還有海邊的卡夫卡也有賣,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經典)

北野武說 :起初故事大綱除了「兩個聾人抱著一個衝浪板走著」以外,什麼都沒多想。兩人只是一直走著,男的想玩衝浪,女的就在海邊看著他。光是這樣就構成了故事大綱。我不喜歡嗅到「性」的氣息,不喜歡探討兩性之間的關係,對話或其他種種只會讓我聯想到這是做愛的前戲。這樣的話,還不如讓這兩人連話都不用說,只要這裡坐坐那裡走走,就能把整個故事交代清楚了。這麼一來,我等於是向「默片」挑戰。我覺得要是自己能辦到的話,最該拍的應該是一部只需要些許對白與音樂稍稍彌補一點不足,就能讓觀眾在最小限度的資訊中感受到我的訊息的電影。

1/9 Alice in the cities"愛麗絲漫遊"
Wim Wendears文.溫德斯/導演/1974 /16釐米黑白片/110分鐘

藝術家或是創作者如何以他們的美感觀看這個世界,除了藉由作品對著這世界說話,"愛麗絲漫遊"這部電影,也是由此次"Little Creatures"攝影展的創作者--江口建太郎所挑選並於放映後有個小小的座談。


旅居美國的記者,意外成為九歲小女孩的保姆,得送她回 到祖母的家。小孩記不得回家的路,身為大人的他竟也對應該是故鄉的德國感到陌生,在記憶的摸索中,他們究竟該走向何方?全片以黑白影像拍攝而成,在光影的 閃動中,這趟從美國到歐洲、從城市到鄉郊、從自我放逐到思索自覺的旅程,也成為溫德斯最誠實自省的返鄉日記。

1/16羅馬假期1953

「羅馬假期」是1953年的一部電影,由葛雷哥萊畢克與奧黛莉赫本主演,奧黛莉赫本號稱是全世界至今最讓人贊賞的美麗女明星,片中她演一位歐洲的公主到羅馬去訪問,有一天偷溜出旅館到外面亂逛,結果碰到了葛雷哥萊畢克飾演的記者,這位記者原先並不知道赫本是一位公主,後來知道了,為了私下搶新聞,而騎著偉士伯機車,戴著公主到羅馬各處觀光,公主後來被找到了,兩人的邂逅隨之終結...



1954年不但榮獲奧斯卡10項大獎提名,更囊括三項大獎,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故事、最佳黑白片服裝設計。

經典的電影,即使沒有顏色依舊讓人感動,奧黛莉赫本的優雅,真的不是嬌聲嗲氣可以模仿....



1/23 夢的偵探 /日本動畫電影
這是一部結合哲學、夢境,以動畫深度探討生命裡需面對的真相的電影,在其中也窺見日本文化如何面對西化的衝擊




1/30金玉盟

在李清至老師的建築電影學一書中,建築和電影原來淵源是很深的,電影和建築都著重於描述三度空間的感覺,電影場景的搭配,就是屬於建築的領域,金玉盟是以建築與電影還有愛情交互影響而成的一部經典。

撇去建築專業影評而論,這部無論是對白或是色調對於四五年級的人是一種懷念及勾起過往美好的電影,而似乎對六年級後的人而言過於陌生及可笑,但反言六年級以後的人似乎對於這樣認真的演員與電影製作甚至到愛情的看法,其實這部電影都有我們需要反思之處,生命總是單純些是最美好的狀態



風流的青年畫家尼克在豪華郵輪上邂逅了女歌手泰莉,兩人從初期陌生互相排斥,到攜手共遊陷入熱戀,他們決定暫別六個月來考驗彼此的感情,並約定在帝國大廈頂樓相會,不料泰莉因車禍變成殘廢,致使尼克以為泰莉刻意失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