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行善的誘惑



乍看書名還真的不知道是怎樣的一本書!由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操刀的小說,有別於生硬的教科書,更多人性與管理的脈絡,也許可以更深一層的探究人性的面貌;畢竟不管是管理、行銷、廣告...等,一切都是來自於人性啊!


(文/王美恩)

心情蠻低潮的,在看完《行善的誘惑》之後。

道家總是講「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但彼得杜拉克這本小說中,卻訴說著平靜溫和低調還是無法善勝、善應。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也寫小說!是的,我想闡述故事來龍去脈的小說文體,比較能夠把人性微妙變化說清楚。人性來自於基因、人生經驗、天生性格、文化、氣候環境等等的影響,也塑造出每個人的獨特性,雖然心理學、組織社會學、人類生態系統等理論的發達,但「普遍」性的概念,是無法透悉人性,加上很多情境的化學變化,讓人性變得更難捉磨。

管理學已不是像是以前只重視效率、制度、策略等,強調管理過程中的帶人,人不是機器,所以帶人要懂人性,帶人也需要帶心。若是管理者是帶有宗教、人本情懷特質的人,這些特質在帶心的部分可以是優勢,但在處理負向人性上就可能是劣勢了。

在組織中的負向人性,包括操控、爭權、污名化、黑函攻擊、謠言散佈、自我圖利等等,而人本、人道、慈悲、低調的人際互動,能夠改善那些高調強勢的情境?或是能自我保護,不受傷害?

低調的多會省察自我,強勢的多會責怪他人,再加上旁邊許多的「正義」人的定罪,以及許多的「唯恐天下不亂」的小事化大事作風,總是使得情勢更加混亂,發酵,餘波盪漾不止。

關係從信任到不信任,從肯定到否定,從支持到懷疑到反對,需要引爆點、導火線,然而如果沒有平日的「奠基」,是無材料可以讓引爆的火勢延伸下去,也就是平日小小的火花被壓抑被模糊帶過,而這導火線就引爆所有的小火花了。

我以前總認為明哲保身的處世態度和道家的無為,總是可以獲得正義,但人性互動好像沒那麼單純咧?為他人設想,保護他人免於受傷的行善念頭,似乎也只會增加事情的複雜性?而人性在組織中的變化,能免疫於團體動力感染牽制的人還是佔少數?!

寫著寫著,悲觀氛圍瀰漫,不太像我的人生哲學……。

突然又想到先知者總是有犧牲的角色,這犧牲在當下往往是個「弱勢」,但時間拉長來看,就很難講,「後勁」力道往往是很大的。我想到耶穌與甘地……

伊蕾娜•森德勒

2500名猶太兒童的媽媽


美國導演史提芬史匹伯拍過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該片於1993年榮獲了七項奧斯卡大獎。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德國企業家辛德勒的故事。
他在納粹集中營裡營救了1000名猶太人,於是,辛德勒受到了全世界的景仰。

與辛德勒同時,有一位名叫伊蕾娜•森德勒的波蘭女子也在行動。
即使在二戰之後,她的事蹟在波蘭之外無人知曉。
在波蘭國內,瞭解其事蹟的也只有區區幾位歷史學家。

二戰後的波蘭政府對她的英雄事蹟實行了封殺,不准寫入歷史書籍。
她本人從不主動向別人講述自己當年做過的事。

她的故事直到1999年才開始被眾人知曉。
奇怪的是,她的事蹟是美國堪薩斯州的一所學院的學生在做畢業論文時發掘出來的。
學生們畢業論文的題目是《納粹大屠殺中的英雄》。
關於伊蕾娜,學生們找到的史料甚少,但是史料裡有一個驚人的數字:她拯救了2500名猶太兒童。對於這樣一位人物,史料為什麼如此稀少?不可思議!學生們試圖查到她的墳墓所在地,然而沒有任何斬獲。
後來,他們獲悉,她沒有死,仍然在世。
今天,她已經97歲了,生活在華沙市中心的一座養老院裡。在她的房間裡,總是擺滿了敬獻給她的花束和從世界各地寄來的感謝信。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時,伊蕾娜是一名護士,在華沙社會救濟局工作,負責照管華沙的救濟食堂。



1942年,納粹在華沙建立了一個Ghetto ,即猶太人集中居住區。

伊蕾娜看到區內極差的生活條件,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於是她參加了 「支援猶太人委員會」。

她查清了華沙市有多少衛生防疫機構。由於德國入侵者擔心出現斑疹傷寒大傳播,所以他們便允許波蘭人管理這些機構。


很快,她與許多猶太家庭建立了聯繫。她主動向這些家庭建議,把他們的孩子帶出集中區。但是,她說,她沒有成功的把握。

這是一個撕心裂肺的時刻。她試圖說服家長把孩子交出來,可是家長們反問道:

「你能保證孩子一定能活下去嗎?」

在當時的條件下,誰能打這個保票呢?

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孩子留在ghetto裡,那就只能等死了。



母親們和祖母們不願意和兒女及孫兒孫女分離。伊蕾娜對此完全理解,因為她也是一個母親。她完全明白,說服的難點就是使家長接受同孩子分手。有時候,當伊蕾娜和助手去探訪某些家庭,試圖說服他們改變主意時,她們發現,這些家庭已被強行押上火車,駛向死亡之地了。此景此情更加堅定了伊蕾娜救助猶太兒童的決心。


她開始把一些孩子說成斑疹傷寒患者,用救護車運走。接下來,她為了把孩子運出去,便使用了一切可用的東西:垃圾袋,工具箱,商品包裝箱,裝土豆的袋子,棺材.....

凡是能用的都用上了。

社會救濟局在華沙有十個分局,她在每個分局都至少爭取到一個願意幫助她的人。
有了這些好心的幫忙人,他們製造了千百份假證件,假簽字。

這些假證件就成了被救猶太兒童的臨時身份證。

在戰爭期間,伊蕾娜總是盼望著和平的到來。
她不僅僅想讓這些孩子活著,她還想讓這些孩子有朝一日恢復自己的真實姓名,瞭解自己的身份和履歷。
所以,她產生了保存好有關這些孩子的姓名和身份的資料。
他把這一切都記在小紙片上,放入罐頭瓶,埋在了鄰居家的一棵蘋果樹下。

就這樣,她不為人知地保存了被她拯救了的2500名猶太兒童的資料,希望妥善保存到納粹的撤離......

不幸的是,納粹獲悉了她的所作所為。1943年10月20日,伊蕾娜被蓋世太保逮捕,關進拋Pawiak監獄,受到了嚴刑拷打。

在牢房的草墊子裡,她意外地發現了一張耶穌像,她一直把它保存在身邊,作為自己受難的物證。
1979年,她把這張耶穌像送給了教皇約翰•保羅二世。
伊蕾娜是唯一知道這些孩子的名字和領養者家庭地址的人。
她經受了拷打,但從未說出任何一個合作者的名字,也從未說出任何一個被救兒童的名字。

在多次拷打中,她的腳骨和腿骨被打斷了,但是,沒有人能夠打斷她的意志。
於是她被處以死刑。
不過,這項宣判並未得到切實執行,因為,在通往刑場的路上,押解她的士兵放走了她。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波蘭的地下軍事先買通了押解她的士兵。
地下軍不忍看到伊蕾娜被處死。
她若被處死,那麼,被救孩子的身世秘密將永無破解之日了。

然而,在官方的記錄上,她已被處死了。
後來,伊蕾娜以假名繼續工作。



戰爭結束後,她挖出了埋藏在地下的材料,以便找到領養這2500名兒童的家庭。
絕大多數孩子的父母都死在了集中營。但是孩子們還有親戚,分散在歐洲各地。伊蕾娜想法讓他們和親戚團聚。



孩子們還記得她,但只知道她的假名:約蘭塔(Jolanta) ,多年之後,當她的事跡,配著她的照片,登在報上的時候,許
多當年得救的孩子給她打來了電話: 「我還記得你的模樣...我是這些孩子中的一个...多虧了你,我們才有今天的生命,我想來看望你...」

伊蕾娜接待當年被救兒童。當年的兒童現在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她的父親是一位醫生,在她很小的時候,死於斑疹傷寒。
爸爸教導她說:「要永遠幫助一個掉到了水裡的人——不管他信什麼教、不管他是那國人。幫助別人應該是你每天發自內心的需要。」



蓋世太保嚴刑拷打給她留下的傷痛使她多年來離不開輪椅了。

她不把自己看成一個英雄。
她從來沒有因自己的行動而自負。每當有人向她問起這方面的問題時,她總是說:

「我本來可以做的更多,
自責將伴隨我到死。」

「我播下的不是糧食的種子,而是做好事的種子。
盡力組成做好事的鏈條吧,讓大家都來呵護它,讓好事越做越多。 」

—伊蕾娜·森德勒


2006年10月,伊蕾娜·森德勒,時年96歲,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這部小片,我收到的是西班牙文本,作者沒有署名。
我覺得應該將其譯成法文並廣為傳播。時至今日,
我不知道這位英雄是否仍然在世。

蜜雪兒•格林伯格 2008年2月 於耶路撒冷

一位加拿大朋友將格林伯格的法文文本發給了我。
讀後甚為感動。我覺得應該將其譯成中文並廣為傳播。
不譯,心不安啊。

楊 起 2009年12月 於北京

2010年1月27日

環島早餐記 . 不住

回家吃碗蕃薯粥


  蕃薯在台灣是個富有民族意識的名詞,因為擁有貌似台灣本島的輪廓,以及樸實的草根性,與台灣人務實的形象不謀而合,於是拿來被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所自稱,但有趣的是,蕃薯的「蕃」正是拿來貶低外來、沒受教化的野人的一個詞,蕃薯不折不扣的是個外來種-最原始的野生種在美洲,在明代才經由西班牙人傳進亞洲,一般人可能會訝異這種一旦做成料理普遍就是「中式料理」的食材,居然和西餐常使用的馬鈴薯來自同樣一塊大陸,不過或許可以提醒我們,在很久的以前這塊土地上可能都沒有人或任何植物存在,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而來,我們應該開心且慶幸多年後的今天因為這樣豐富的〝人種〞、物種而有燦爛多彩的文化。

  說了那麼多但我們還沒吃到早餐,是的現代人漸漸習慣用油炸薯餅開啟一天的同時,這個混進米飯的根莖類澱粉同樣在孩提時的飯桌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這其實不是自己家裡的飯桌,而是朋友的朋友的阿公家,沒想到在那麼遙遠的多層關係之後,飯桌上的菜餚是沒有間隔的熟悉,尤其是那一鍋蕃薯粥,除了記憶中甜甜的口感,那種有點被溺愛的感覺一樣在飯裡,早餐很重要,肯早起為你準備一整桌營養均衡早餐的人更重要......

  不過我偷偷覺得,在這個嘉義太保農田旁三合院的餐桌上,蕃薯粥似乎比較甜,讓人一碗想接著一碗,自己家裡種的有機蕃薯,真的比較厲害。


  一開始其實是因為米飯不足,所以才在粥裡加入蕃薯。
  記得十幾年前風靡全台灣的連續劇<<阿信>>,劇中主角就是噙著淚水吃著蕃薯過多的飯。當時看著銀幕裡的人,開始想像眼前同樣有著一碗蕃薯粥的自己命運是多麼坎坷而自己又是多麼的刻苦向上......,但蕃薯粥入口後,馬上對於淚水感到疑惑,有那麼美味的飯,怎麼還哭?生在昇平時代當然不懂,二戰後糧食短缺,有東西吃就很感恩,哪裡管好不好吃(又或者,什麼都好吃)。

  所以說這也是一種「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不管是誤打誤撞的美食、還是前人造就的糧食無虞,在吃下每一口粥的同時,好好感謝天,更要記得,別浪費糧食。

_值日生小樹

不只是廣告



這可是目前德國最牛的廣告!

雖然是某單位(Das Handwerk 手工藝推廣協會)的形象廣告,但看完還真覺得意義深遠啊!最近整個世界落入一種低潮,不管是在經濟、環境、健康等,都有莫大的威脅與壓力。(看著電視不斷報導來自海地的消息,真是讓人心酸與不捨!)推薦給大家,用輕鬆的心情來看看支廣告;也希望大家在欣賞之餘,還能多思考,除了賺錢,我們究竟能為我們的生活多做一點什麼呢?

(也不得不說,德國人就是這麼精準,不過就是廣告,整個畫面與細節卻都非常的用心!)

2010年1月26日

好書推薦

《字母動物園--文字的新造型藝術》




國際書展即將在明天展開。你已經選定目標要大開殺戒了嗎?

文字的新造型藝術,重組與解構字母的趣味動物園!
一本關於Expressive Typography Design 的書。作者:Cindy Wang

尺寸:21cm高 x15cm寛
頁數:168
定價:300元
ISBN:978-986-7009-777
初版日期:2010.01
精裝,單色印刷

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在於將文字轉化為視覺圖像與插畫元素,重新解構和設計編排,呈現出文字多元且多變的趣味點。並藉由字母與幾何線條、色塊、點線之間的設計對話,開展出一種新鮮的視覺探索!

書裡出現的二十六種動物造型,都只能運用在動物英文單字中出現的字母來組合和表現。也就是說,熊(bear)只可以用這四個字母的大寫和小寫,即B、E、A、R和b、e、a、r的組合排列來設計,並希望在構成動物造型時,能有趣、獨特、有風格。也依照動物的獨特個性和特質為基礎,書寫了簡單而具深意的文字。

作者利用文字間互相的巧妙結合,呈現出有個性、特徵、視覺強烈而有力的動物造型。書中描繪的主題包括了抽象的色塊、由字母組成的幾何圖形、故意以圖像式編排的英文字母等等,希望能把文字豐富、多元而多變的迷人風貌呈現出來。在色彩運用方面,大多採用黑白強烈的對比色系,以帶出具有童趣的藝術風格。整體設計上,則以圖文交融的方式,讓文字變成圖像的一部分,希望能讓文字與圖像兩者協調地並置於畫面之中,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細膩融合。

2010年1月25日

週一聽音樂

與Dean & Britta談戀愛




很掙扎究竟要不要寫他們?因為原本預計這個星期要跟大家分享好聽的爵士樂;但這兩週自己一直沉浸在這對夫妻的調情之中。基於這種好東西忍不住要跟好朋友分享的心情,姑且讓我插一下隊,把這份好心情用音樂感染大家。

Dean & Britta - Friday I'm In Love


是的,今天不是星期五,但從這首開始;The Cure的曲子,原本簡單吵鬧的Punk風,到了他們手中,卻是滿滿的甜蜜。Dean & Britta就是這樣的基調,成熟、都會、冷靜,卻不失情感與溫度。

故事回到80年代,來自紐西蘭的Dean Wareham,在第一次組團失敗後,用Galaxie 500開創了一段美麗的銀河生涯。雖然沒有畫過五百年的歲月,Dean夢幻的吉他聲響卻也留下了許多經典。

Dean and Britta - You Turn My Head Around


繼Galaxie 500後,又出現了Luna。誰也不知道,這就是他們的月老;Britta Pillips帶著Bass來到這裡;緣份就是這麼奇妙,他們因為音樂而相遇,用音樂成就彼此,用音樂訴說情意。這何嘗不是最浪漫的一件事?當時在唱這曲子時,還無法光明正大的告訴大家這一段濃的化不開的戀情,唯一能表達的方式,就是盡情的唱在歌裡。這也是為什麼這首曲子(還有這一整張專輯L'Avventura)會如此的甜膩又動人,像是一杯香醇的熱巧克力,讓冬天的害羞與激情,融化的一踏糊塗,又美的有如夢境。

Dean and Britta – Night Nurse


不管是不是正在享受愛意,請用這樣的愉快的心情,與自己好好談場戀愛,體會生活的每一刻!

(文/學校咖啡寫手阿饅)

2010年1月22日

流亡公社



無關乎政治立場、左派右派,只是在資本主義的浪潮之下,許多小小簡單的溫暖,都被銅臭味給淹沒了。也許不是要反對什麼,只是想要一個更有感情的環境罷了!


(文/簡銘甫)
柏林的反資本主義標竿UMSONSTLADEN「不要錢商店」,在今年十月時熄燈打烊了。更令人不堪的消息是,一個月之後,柏林的反法西斯主義旗手BRUNNENSTRSSE 183「湧泉大街183號」,也慘遭警方圍剿。



圍剿當天的新聞內容是:柏林警方派出六百名優勢警力,強行進入湧泉大街183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攆走裡面居住的23名無政府主義者。當天傍晚,屋主隨即雇用工人拆除所有門窗,準備進行翻修,而現場外則有數十名抗議群眾,舉著「ANTIFA」反法西斯主義的標語,微弱地喊著抗議口號,稀稀落落地嗆聲,揚言要把這個城市夷為平地。這樣的畫面,應當就是廿一世紀國家資本主義的最佳寫照:反資本主義的安那其游擊隊,遭到捍衛資本家利益的國家機器圍剿。

也許是我老了,或者是德國社會的良心因為金融風暴而變得彈性疲乏,像是SQUAT開始流亡這樣的新聞,竟然沒有得到輿論太多同情。

湧泉大街183號一向是柏林MITTE城中區都市改造計劃的釘子戶,當湧泉大街開起一家家時尚的精品店和藝廊時,「不要錢商店」這幾年來擋在路中間,把自己打扮得像拾荒老婆子一般,賴坐在地上不走,用最消極的方式讓有錢人望而卻步。

原本183號也可以像KREUZBERG或是PRENZLAUERBERG的其他SQUAT「霸占空屋」者一樣,就地合法,由政府居中協調,跟屋主簽訂長期合約,以「住屋計劃」WOHNPROJECT的模式來融入社區。不幸的是,兩年前,湧泉大街183號因為金融風暴遭到法拍,產權被一位來自巴伐利亞的醫生買走,從此雙方談判破裂,屋主要求警方強制驅離霸占者。諷刺的是,經由八卦小報批露,這位醫生的兒子原來本身就是柏林鼎鼎大名的無政府主義者,還屢次策劃大型反政府示威活動。

拾荒老婆子最後還是被警察架走了,而她原本堆滿雜貨的空屋不久後就會變成精品旅館。這就是國家資本主義者大力推銷的典型都市改造計劃。

也許社會主義跟資本主義一開始便不應該玩零和遊戲,現在無政府跟法西斯也有樣學樣,開始捉對廝殺。不過在柏林,不是每場戰役都搞得漫天烽火,有的無政府主義公社選擇退出戰場,不僅和公權力相安無事,還展現出獨一無二的生活態度,並且創造出風格獨具的城市景觀。

德國的各大城市都有許多無政府者喜歡住在拖車裡,他們把自己叫作BAMBULE。這些BAMBULE喜歡與自然為鄰,鬧中取靜,總選擇都市邊緣的河岸或是草地當作「紮營」的基地,把每個人居住的拖車圈在一起,形成一個即興的小社區。這些社區都以自治的公社型態成立,成員多以藝術家、社工人員、社會運動者為主。

柏林有幾個知名的拖車公社WAGENBURG,其中大部分都散落在施普雷河兩岸,其中又以KREUZBERG跟FRIEDRICHSHAIN為數最多。這些拖車公社,像是LASER UND HAENGER、SCHWAZER KANAL、DIE KOEPI,這幾年來逐漸聲名大噪,已經逐漸成為柏林的觀光景點之一,因為這些高度自治的拖車社區已經形成柏林獨特的「住屋計劃」。小的社區如LASTER UND HAENGER,他們定期舉辦音樂會以及電影放映,每週還有「大眾廚房」VOKUE供應超便宜的熱食。大的社區像是DIE KOEPI住著約80個人,他們有自己的藝術家工作室、戲院、酒吧,也定期舉辦藝術節,規畫另類表演活動。他們還有客房服務,想要即興拜訪的旅人只要付幾塊錢歐元便可以入住。

拖車公社的BAMBULE們並不是狂熱的反社會主義分子,他們不過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又普遍和反消費、反過度舒適聯結在一起。他們還有另一個讓人感動的信仰是絕對超越族群的,那就是重視群體生活。他們不願意散居在都市的角落,彼此不相聞問,他們寧願妥協個人物質生活上的一時需求,以完成群體生活的永續可能。所以他們選擇以公社的模式自治管理,彼此分擔責任義務,成員也參與社會工作,照顧弱勢族群。他們的信念其實正好反射出整個都市生活的困境:大家逐漸把自己囚居在混擬土牆裡,被迫與群體失去聯結。

不過BAMBULE的公社生活也不全然如此理想浪漫。知名的拖車社區SCHWARZER KANAL就因為無法繼續取得公社目前位於施普雷河岸邊的土地使用權,被迫必須在年底前搬家,而這已經是這個公社的第二次「流亡」了。在流亡之前,住在拖車裡的廿位居民決定舉辦一場小型音樂會,好跟河岸邊的生活告別。而這樣帶著音樂的畫面,一定會跟湧泉大街183號的強制驅離形成強烈對比。也或許,這樣一首充滿吉普賽風格的流浪者之歌,才有可能再度打動人心,替理想的公社生活,埋下未來開花結果的種子。

2010年1月21日

環島早餐記 . 不住

東港的鹹豆漿

  這也許又是一款外國人看到會往後跳一公尺的早餐。
  乍看之下,就是碗什麼都加的雜碎鍋,可怕的是裡面還有貌似牛奶發酵過後凝結成的碎塊。


  但或許跳更遠的是台灣人自己,一千九百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為了患病嚥不下黃豆的母親,把黃豆磨成豆漿讓母親飲用發明了豆漿,時代更迭,我們學會在豆漿裡加入糖來改善口感,一般走入中式早餐店的基本套餐就是燒餅油條加碗甜豆漿,所以應該還是很多人,因為習慣了甜豆漿的味道,而對鹹豆漿敬謝不敏吧!

  鹹豆漿的基本配備是:油條、蔥花、榨菜末、蝦米、醬油,以及讓鹹豆漿變成碎豆腐般半固體狀的關鍵-醋,這一些看起來這麼平淡無奇的小兵小卒湊在一塊就可以讓一碗豆漿大大變身,據說是當年江浙老兵們來到台灣,為了生計所推廣的平價美食,的確,每次一碗鹹豆漿下肚,好像就可以一整天都不必吃東西,一餐抵三餐,真的十分超值。




  為什麼偏偏來東港吃鹹豆漿?(怎麼不給我黑鮪魚粥之類的),因為這碗鹹豆漿裡加的可是東港三寶之,除了黑鮪魚和油魚子外的櫻花蝦,櫻花蝦鹹豆漿,光用聽的好像就覺得自己擁有機位被升等一般的優越感。而豆漿入口,的確有種過去沒體驗過的淡淡香氣,口感也比較香甜,不像普通小蝦米的鹹豆漿有著大口吃肉的霸氣,小小鹹豆漿,做了因地制宜的最佳典範。

_值日生小樹

2010年1月20日

請面對現實



我們每天賴以為生的水資源,原來面臨著這樣的危機。如果我們再繼續為了利益而忘卻大自然給我們的警惕,後果還是得由我們自己負責...。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1972年,羅馬俱樂部出版《成長的極限》一書,首度提醒世人一個簡單的道理,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不論是人口、資本或污染,都不可能無限制的成長。自工業革命之後,這個原本對人類而言是無限大的自然極限,在工業科技加持了兩百多年後,已戍忽來到人類眼前。雖然有人提前數十年發出警語,但人類仍盲目地追求經濟成長,在全球化市場上競逐利益,事實上早已通過一道道標示著「大難臨頭」的關卡而不自知;這宛若人們在一輛高速駛向懸崖的火車上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即使是最後的王者仍將隨其他亡者同歸於盡。

現在,台灣正面臨了水資源的極限。在長期縱容集水區水土保持的破壞以及極端天氣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致命一擊下,南台灣最近正面臨著空前的缺水危機,環保人士往年警語成了現在進行式。不只南台灣,中台灣與北台灣也早已面臨水資源的這道極限,往年常於旱季時要透過限水、調水,以及乞求上蒼下一場豪大雨以度過缺水危機。某些縣市更是靠著超抽地下水,年復一年地卯吃寅糧而不知大限將至,其中如彰化縣政府,更是極力爭取高耗水高污染產業之落腳,把自掘墳墓的蠢行當作政績炫耀,有如金庸小說中發狂後的慕容復,令人無言以對。

如同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啟示,水資源等生態限制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常數,而是一個隨著集水區等生態環境之脆弱性變動的變數。在森林砍伐、農業上山、道路開發、河川水泥化、污水排放、氣候變遷等多重人為因素影響下,我國西部河川集水區已日益脆弱,供水能力日益降低,滿足既有用水已有問題,如何還能新增龐大用水?在這當中,除了短視的政治人物外,水利相關單位要負起極大責任,他們既無能維護集水區之健全,又無膽識向決策者與人民清楚說明真相,不讓用水量超越極限,反而配合重大開發案去開發會惡化生態脆弱性的水源,讓台灣的用水處於恐怖平衡中。

近來,面對南台灣缺水危機,水利署又開始評估往年曾因生態環境因素而被封殺的美濃水庫與高屏大湖,而面對彰化兩大開發案(中科四期以及環評中的國光石化)的新增用水量,則提出因可行性低而被塵封多年的大度攔河堰。在上天一次比一次明確的警示下,卻一次次出現同樣的錯誤作為,究其源皆是貪得無厭、心存僥倖而不願面對現實的心態所致。日昨不期看到彰化縣長卓伯源在電視上興高采烈地談「彰化新盛世」,會有中科四期、十大博物館與六百億道路建設,還有五星級飯店的進駐,沈迷於豐功偉業的美夢中,卻不見地層日益下陷,北彰化大肚溪將追隨南彰化濁水溪的命運,成為水枯風吹沙滿天的死亡河川。台灣這個社會,是不是該清醒一下了。

2010年1月19日

PVC生產的危害:台塑美國廠的司法和解


隱惡揚善的事件總是不斷上演。在台灣,我們習慣錦上添花,卻常常活在惡夢之中而渾然不覺。我們生活的每一刻息息相關!別再活在謊言當中了!


在台灣被多少政治人物奉為上賓,連嫁個女兒、娶個媳婦都可讓藍綠暫時和解的台塑集團,其實去年九月也在美國法庭上與美國司法部達成了另一種和解:台塑因為其在德州康福港(Point Comfort)以及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治(Baton Rouge)的PVC工廠所造成的廣泛化學性污染,被美國環保署調查發現違法,而必須拿出1,300萬美元的和解金,其中1,000多萬美元用於造成違規的空、水、廢的污染防制,另外280萬美元則為違反空水廢等相關法規以及社區知情權法的民事罰款。

相對地,台塑的PVC廠以及其他屬於或非屬於台塑集團的化工廠,也在高雄與雲林麥寮、桃園觀音等地造成了廣泛的污染, 政府還一直要協助這類污染產業尋找土地擴廠,在租稅上予以鼓勵,把屬於大家的公共財或共有財甚至徵收私有財,用來協助污染產業的擴張,這種產業政策實在是邪惡萬分。

因此,買東西之前請三思,不必要的東西不要買,要買時請不要選擇PVC產品,莫不知不覺成了污染殺手的共犯。最重要的是,若您行有餘力,請學學這次讓台塑栽跟斗的美國漁婦黛安‧威爾森 (Diane Wilson),為自己的土地、空氣、水,還有後世的子孫站出來,持續不懈的與這種污染產業對抗。

資料來源:“Formosa Plastics Agrees to Resolve Multiple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At Plants in Texas and Louisiana”, PRNewswire, 29 September 2009, http://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formosa-plastics-agrees-to-resolve-multiple-environmental-violations-at-plants-in-texas-and-louisiana-62715462.html



採取行動

雖然PVC廣泛應用於各種產品,但大部分的產品都可找到技術與市場均相當成熟的替代材質,而且一般這些替代材質對環境或使用者的危害均小於PVC,比如泛用塑膠中的PE、PP,即可取代大部分的PVC產品。 更何況,PVC製的許多產品,是不必要的,可完全避免使用的。因此,淘汰PVC是完全可行的。

以下,是你可以採取的行動:

1. 請加入我們的【反PVC行動電子郵件寄發名單】,大家一起來行動:請寄一封信到我們的信箱:twwatch@ms31.hinet.net,主旨為【我要加入反PVC行動網】,我們將每月寄送1~4次關於反PVC行動的信件,請你一起來參與我們發起的網路消費者行動。

2. 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關於PVC的危害,並一起來加入我們的行動。

3. 清查生活周遭的PVC用品,並且從此拒買與拒用。

4. 要求百貨業、零售業與量販店業者不要銷售PVC製品與包裝。

5. 要求醫院不要使用PVC醫療用品。

6. 協助自己的工作場所(公司、學校、醫院、工廠、政府機關),擬定無毒的採購計畫,將PVC產品從採購清單上淘汰。

7. 教育你自己,讓自己具備更多關於PVC危害的知識,以讓行動更有力量。


更多資訊請見
http://www.taiwanwatch.org.tw/Anti_PVC/pvc-index.htm

2010年1月18日

週一聽音樂

給親愛的媽媽與寶寶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不是家裡多了小寶寶,就是正在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那一種期待與興奮感,想必只有親身經驗過的爸爸媽媽才能感受這樣的心情。(就更不用提,像我這種對小孩完全沒輒、也沒耐心的壞阿姨了…。)

於是開始在想,有關胎教音樂這件事,還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明明就是在媽媽肚子裡的小寶貝,怎麼會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不過科學家也證實,寶寶在五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有聽覺了,對母親的心跳、外界的聲音都是有反應的;也因此,音樂,也會是寶寶吸收的養份之一。

Aldo Ciccolini – Satie: Gymnopédie No. 1


有醫生認為,肚子裡的寶寶應該要避免尖銳、吵雜的聲音,多聽一些緩和、自然的音樂;還有醫生認為,古典音樂因為跟母親的心跳旋律比較接近,所以對寶寶有安撫的作用。前者我是完全的贊同。畢竟當我們曝露在一種高分貝的環境中,同樣會感覺到不舒服,更何況是對這世界還不了解的寶寶。但至於後者,當然如果是像薩替這樣的旋律一定沒有問題,這樣優美的旋律,任誰都會優雅了起來;我想是因為他沒有聽過像是史特拉汶斯基或是荀白克這些大師的作品,不然…。

Glenn Gould - Bach:The Well Tempered Clavier-BWV 888


不過我相信,一個開心的媽媽、健全的環境,對寶寶而言一定是最好的照顧和保護。巴赫的音樂在架構上的邏輯以及情感上的浪漫,應該很適合營造一個寧靜卻又充滿智慧的環境;而莫札特的旋律,總是充滿愉悅與美好,一種渾然天成的樂天,想必不管是媽媽或寶寶聽了,也一樣甜甜的微笑。

Claudio Arrau – Mozart: Sonata K.545 1 mov


不管是怎樣的旋律,看不見也摸不著,卻給我們最愉快的心情,那正是音樂最神奇的魔力!

(文/學校咖啡寫手阿饅)

2010年1月17日

柏林雪地跳蚤市場

by 簡銘甫


  柏林30年來最冷的冬天!! 跳蚤市場幾乎停擺,但是還是有熱情的買家如我前來一探究竟。雖然遭遇買不到貨的窘境,但是柏林這場大雪還是很美,大家都拿著雪橇出來玩耍,連我都買了一付NORDIC WALKING手杖,準備到TIERGARTEN去雪地健行!







  好友HEINO成了大雪當日跳蚤市場最大的賣家(因為其他人都臨時取消擺攤),HEIKO跟我為了找貨,也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裡開車到柏林南邊的BUCKOW尋寶。



原文在加工廠BLOG



魔椅新店_加工廠

新春特賣商品


  德國50年代工業椅,極重,鐵腳烤漆實木椅面,很有手工的質感。可疊放。一共有六張,特價4500一張。





德國50年代類EAMES設計的圖書館椅,椅面椅背皆超大舒適,可疊放。加工廠特價7000一張 !




東德Z型椅,70年代生產,純天然樹脂製造,造型超可愛。加工廠特價5000元一張 !




百年英國小學課桌椅,商業空間經典陳列品 ! 特價24000 !


2010年1月14日

環島早餐記 . 不住

就算只有鮮奶饅頭



  一顆單純的白饅頭可以有多好吃?


  請想像,當破曉時東岸上的第一道光照射在牧場裡的牛媽媽身上,黑白分明的清朗透過露水發光,牠不停的嘴中打從反芻的胃裡哼著歌,溫熱的牛奶跟著開心的被採進桶子裡,第一時間被揉入,反覆練習與麵粉做接觸應有的進退,隨性的塑成一個巴掌大小,然後在火熱的烤箱被吆喝住。

  最後完好的一站在手心裡。



  東邊也許才看得見的藍,和東邊也許才看見的綠,和手中這一團的白;在空氣新鮮中一起被嚥下了肚,不用再有任何多餘的味道了(就如同我不應該再有過多的文字贅述了)

  加上鮮奶紅茶,這不是早餐,這就是早安。



  台灣的酪農業在加入WTO後備受衝擊,隨之而起的休閒牧場風潮改變了酪農們經營的型態,雖然這可能是懸崖邊的最後一條路-供應乳製品的酪農業者除了便宜進口的競爭者眾多,也常常受限於契約主為了保持商品的獲利價值,而平白浪費許多生產過剩的優良乳品,而不得不另求生財之道,或尋求這些過剩的乳品新出路,‘‘開心農場’’背後辛苦的故事,造就多采多姿的新興文花觀光產業,幸運還是不幸運?

  幸運的我只是消費者,平白得了好多假期悠閒的去處,台灣酪農密度最高的地區並不在花蓮,但藍天白雲青草,一天的體力來源不只有鮮奶饅頭。

_值日生小樹

2010年1月13日

何家興創作語法隨想




2008年九月,我們開始邀請平面設計師何佳興也是一月份在學校咖啡館展覽的藝術家在2009年十二月在學校辦個展,這個關於東方概念的個展在學校咖啡的地下室發展出一個獨特的氛圍。


何佳興,台北人 ,專心的以書寫還有炭筆作為創作的手法對這個世界傳達一個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意念,近六年來,他每年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展覽,從他自創的書法文字到影像的處理,都脫離不了東方意涵加上他淡淡痕跡的信仰論述融合於創作語法中 ; 此次於學校咖啡館的展覽,以他平面設計的作品為主軸,在學校的展覽空間,看到的是他手繪的作品原稿,還有佳興放入作品中的情感交集著他所堅持的東方信仰。


那天,我們就著展覽作品與概念與佳興聊了一噸晚餐,本來打算以論述的方式將他的想法結構性的寫出,但想著想著,學校的展覽空間就是一個融合生活與文化的 地方,也是他在學校展出的原因,也因此筆者節錄了佳興與王老闆揚恩的對話,讓我們是以輕鬆的方式了解何佳興,這位當代新銳藝術家的創作語法與概念。


(以下佳代表佳興,Y代表學校王老闆)

Y:一般在創作的過程中會有一個主體的對象,你的作品中你所臨摹的對象是?

佳:內在的樣貌,例如為煮海的人海報繪製的圖像,起初我以張生與海為想像,但其中更吸引我揣摩的是交錯的人格與神格,因此海報的繪製我便以臨摹一個人神的樣貌開始下手。


Y:你的作品的起始點與落稿都偏乾淨非常設計,同時混合藝術的意涵,是有種收斂的狀態。但以畫畫的人而言,我們一開始就是以西方技巧入門,而手的記憶也很難忘記,你是如何練功?

佳:我的創作奠定在書法篆刻的訓練並結合當代藝術的思惟。因此我想練功這件事,對我而言不是忘記西方技巧與否,而是累積轉化詩書畫為現代形式的經驗,新舊磨合過程。


但後來才意識到磨練的時間須無限延長,目前的階段我想設計出自己的字形應用在藝術和平面設計,這過程須不斷的臨摹書法、文字,訓練字感,…你知道古時候的書家寫出成熟的帖子多是在50歲後。


Y:你真的不大像是一般當代藝術家, 我想東方哲學對你來說有很大的影響。

佳:是啊,影響深刻,而且身兼創作與設計,我認為更須慢慢磨出細活…


Y:對於設計的想法,我認為是壓縮設計的語言並且嘗試各種素材,同時也是後現代很大的疑慮,卡爾維諾認為,創作歷程有兩種,一是拼貼-collage,一是挖出自己內在最深處的所有,甚至斷手才找出創作根源,佳興你切割了過去也開始作當代藝術同時傳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創作語彙。

佳:哈哈~其實我沒有一定的把握,但我一直深信創作需與生活結合,絕非表面的操作,而是在自己的文化脈絡裡敘述。

Y:是的,藝術家甚至需要切開論述,回到母體。

佳:有一個小故事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如何讓一滴水不乾涸?讓它流入大海!」我想人和其文化脈絡是切割不開來的。


此次的展覽在開幕之前,重複經驗交織有更多的創作即將持續,直到1/16號,請來學校咖啡館感受這個藝術與生活結合的創作能量。

黑色追緝令

一起來翻翻經典的低俗小說!



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導演:Quentin Tarantino
演員:John Travolta
Samuel Jackson
Bruce Willis
Uma Thurman
年份:1994
獲得獎項:1995年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1995年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如電影英文片名「pulp fiction」一般,劇中正是由許多髒話、血腥暴力及大量血漿等B級電影的元素,三條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分線到最後卻能串接在一起而構成的「低俗小說」。但它實際上是黑色又帶著瘋狂脫線的喜感電影,95年的昆丁塔倫堤諾(Quentin Tarantino)便以此「低俗」之姿一舉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及坎城金棕櫚獎。

故事是由兩名打算搶劫一間餐聽的鴛鴦大盜提姆羅斯(Tim Roth)與亞曼達普拉瑪(Amanda Plummer)開始的,中間穿插了由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與山謬傑克森(Samuel Jackson)所飾演的黑道老大的槍手Vincent與Jules、飾演黑道大哥女人Mia的烏瑪舒曼(Uma Thurman)以及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所飾的一位被收買的拳擊手Butch。他們各自發展起自己的故事線與人物性格,他們如何在彼此看似毫無關連的碰撞中擦出火花,從中誰墮落了?誰又得到了啟發?開場幾個看似瑣碎的片段,到最後卻都成為故事主線的前因後果,你會慢慢回憶起那些破碎的情節,在最後的恍然大悟中找到合理的劇情解釋,這也是當年的Quentin Tarantino在這部片所展現的才華,他打破了時間順序,拼湊重組,以非線性的敘事方法開創出前所未見的電影技巧。

在這部看似嚴肅又暴力的題材裡,那些瑣碎家常、無關緊要、喋喋不休的對白才是電影最令人著迷之處:兩位殺手Vincent與Jules一本正經地討論起漢堡的在各地的名稱或爭論豬是否為乾淨的動物、Vincent賭信「老大會因別人幫自己老婆腳底按摩,就殺了他」、又或是Jules在片尾最後一段的獨白與在聖經中獲得「救贖」的說教,在角色與信念的反差中,Quentin Tarantino在這部片裡,把黑色幽默玩到了極致。

看看這些今日成為好萊塢一線明星的青澀模樣,Quentin Tarantino早已讓這些演員在自己的電影裡爆發出他們自身原來好幾倍的光茫,John Travolta在與Uma Thurman在影片中大跳扭扭舞,搭配Chuck Berry的歌曲"You Never Can Tell",早已是電影經典畫面之一;在這部片來湊一角的克里斯多夫華肯(Christopher Walken)都,雖然戲份只有五分鐘不到,但他「金錶的故事」我想任誰看了都會難忘的!

如果想一睹昆丁塔倫堤諾的風采,在此部片他也有軋上一角,千萬別錯過!

1/15 pm9.00 低消入場
可以先打電話訂位!


In diner scene(ending scene)


discussing what a Big Mac is called in other countries:


2010年1月12日

鬥陣俱樂部

I do not want to die without any scars.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1999》

「我們這一代沒有大戰,沒有經濟大蕭條。

我們的戰爭在精神上,我們的蕭條就是我們的生活。」


---《鬥陣俱樂部》

  生活的一切按照計畫進行著,你每天早上九點打卡進辦公室,下午五點下班,每天走在這正常的軌道上,卻又感覺一切是那麼不真實的存在著,彷彿這個世界對你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然後電影就創造出如同Jack這樣一個人,他可能是我,或是你。Jack是一個患了現代文明病之一--失眠的上班族,他對生活的種種感到莫名、無法理解的痛苦,他加入各種病患組織,他聆聽一群在死亡邊緣病人的垂死掙扎或因此失去人生的悲慘告白,感受到那種真切踏實存在的苦痛,他的情緒也因此獲得了發洩,而得以入眠。他所以依靠的是一群比他苦痛的人而存在。

  後來Jack與一位憤世嫉俗、放棄所有物質需求的Tyler Durden共同創造了一個與他人﹝或著是與自己﹞搏鬥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裡的每一個人在與另一個人搏鬥中彷彿得到拯救般的重生,在這裡,痛苦比快樂更能有存在的感覺,精神上的空虛終於可以被這樣的疼痛感滿滿的填滿。


  故事到了最後,你會驚訝地發現Jack與Tyler其實是同一個人,或者可以說Jack或Tyler其實是你、我、每一個人。太滿溢的物質生活壓抑了真正的生活,太多的感覺壓抑了真正的感覺,所有的喧嘩、抱怨與不安都是因為不滿足只是存在著,所以Jack厭倦於自己貧乏無味的生活,他創造出壓抑在自己意識最底層的Tyler,幫自己實現關於自己內心最深層的渴望與夢想。我們的內心深處何嘗不是有一個或更多個Tyler更真實、更具有創造力與爆發力存在著?

--感謝GIN HUANG撰文

  除了Brad Pitt的桀傲和Edward Norton的無助,這部在美上映時票房奇差的影片有更多值得一看再看的細節持續在影視世界捲起漩渦,請來體驗導演David Fincher大膽細膩的風格,在漩渦中躍起時快活的大口呼吸。

2/26 pm9.00
低消入場,預約有好位


I'm the natural born killer

《閃靈殺手/Natural Born Killer/1994》
  眼花撩亂的色彩,黑白、紅藍綠光的不停轉換,時而浮現毒蛇、魔鬼、印地安人、荒原有著原始符號的象徵,彷彿自己被帶進一個魔幻寫實卻充滿血腥殺戮的蠻荒境地,另一方面代表文明世界的媒體,又是如何虛構、挑逗大眾躁動沸騰的心,以強調收視率的前提下,媒體與暴力連手將一對瘋狂屠殺的亡命鴛鴦塑造成偶像般的英雄,這不也是另一種更為荒謬且瘋狂原始的魔幻寫實?
  導演有照料到男女主角Mickey和Mallory背後受到扭曲不堪的靈魂,他們都是來自下層社會的破敗家庭,他們都是社會的弱者,他們的結合也是出於共同的悲慘遭遇,如果按照佛洛依德的角度思考,童年不美好的經驗似乎在這對亡命冤鴦身上發揮巨大的影響力,一如Mickey原罪般的說:「我來自暴力家庭,所以暴力是我的血統」,但這並不足以被當成後來肆意宣洩個人情緒的理由,更不足以成為媒體玩弄大眾心理的工具。
  每當看著水果日報頭版標示斗大聳動「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題,的確會有些心動好奇的想一窺內容究竟在說什麼,如同掉進八點檔無限迴圈感人熱淚或複雜三角關係的連續劇中,但不知不覺我們早已將所有血腥、暴力、誇大及故事編撰的內容深植在自己的價值或一種窺視的欲望裡。今日的媒體早已將最初真實完整呈現真相的信念拋棄,為了提升閱報率或收視率,迎合大眾的「重口味」,充滿情色與暴力、感官刺激的全彩圖片與文字攤開在你我的眼前,而我們是否更該有自覺且小心翼翼的提醒自己著?
--感謝Gin Huang撰文
1/22 pm9.00 低消入場
可以先打電話訂位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 ── 台灣左翼紀事





1月23日(六) 21:00將在學校放映,由本月展覽藝術家何家興所推荐的影片。講述一段被遺忘的台灣歷史,再現不被人知的台灣左派;透過最寫實的鏡頭,描述台灣從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運動者,如何承襲抗日思想,到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低消入場。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 ── 台灣左翼紀事
If I Have to Die 1000 Times - The Story of Taiwanese Left-Wing


本片榮獲2008年國際記錄片雙年展,
國際短片競賽與台灣獎入圍。


失去「左邊」的眼睛,台灣只能看見半個世界,
靠著「右邊」的眼睛,台灣只有平面的視野。
唯有找回台灣史上被掩藏的左翼史,
台灣人的世界觀,才會真實起來。

本片以聶魯達詩意的語言,
刻畫台灣農民的思想啟蒙,
流離兩岸的愛情與親情的纏綿,
漂泊天涯的壯烈革命紀事!
這是一部台灣人不能不看的史詩。


影像時代 the scene 02
總策劃:楊渡
企劃:藍博洲
導演:王育麟
發行: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NAN FAN CHIAYUAN CO. LTD

2010年1月11日

週一聽音樂

來自鄉下的孩子

學校咖啡館在台北城裡,扮演一個小小的角色,提供巴黎人,芝加哥人,紐約客,台北人,台中人,高雄人還有大溪人一個可以自由呼吸休憩的空間,可以喝咖啡喝 茶吃蛋糕,也可以看電影看展覽,聽不一樣的音樂,或是聽表演,都在這裡被實現,就像在台北城有許多事情等待被發生一般。台北城也是個外來人口比例幾乎佔了三分之二強的城市,打扮時尚光鮮亮麗的男女不一定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但卻與台北人有著同樣有著屬於都市中專屬的孤獨,甚至更甚。



我是一個鄉下小孩,上學需要經過秋天一到就會有燒焦的稻禾在田中間的鄉下小孩。
台北市是個奇妙的城市,他的美好在於有許多可能性,在鄉下沒辦法成真的想法或是外表在台北都可以被接受,甚至想要看的電影或是音樂在這個城裡頭都可以找的到。可以在咖啡館聽見手風琴的演出,可以在咖啡館看到成人工業的紀錄片,可以在咖啡館看見跟美術館不一樣的藝術品,也不用假裝自己看得懂,可以無須配合在鄉下朋友看鄉土劇及看歌唱比賽的休憩生活。

喜歡台北的原因,是因為找到認同感,不喜歡台北是因為有很多不認同,我想在城市中,無論是柏林,巴黎,或是紐約都是如此。
我是一個鄉下小孩,今天週一,有許多人跟我一樣,覺得台北城的溼冷及綿綿細雨有時是這麼令人疏離,同時也讓人感到這就是台北城的魅力,因為溼冷不同於鄉下永遠相同的步調,而我們扮演的角色也是操在我們的手中,生命的美好也在其中呈現,雖然我感到一絲絲的孤獨與惆悵,同時也知道這是人所俱備的要素之一,終究,連卡爾為諾也孤獨,這是一種體驗生命的方式。

我是一個鄉下小孩,大多數時間,我喜歡台北
但我在聽海洋的時候,我可以了解陳建年海洋裡頭的美好
我也可以了解summing唱的惆悵

但 孤獨 是一種必備生活的要素。

陳建年---海洋


雲兒在天上飄 烏兒在空中飛 魚兒在水裡游
依偎在碧海藍天 悠游自在的我 好滿足此刻的擁有


圖騰樂團---我在那邊唱


城市沒有陽光的溫暖 馬路沒有故鄉草原來的平坦
路燈沒有照亮我已迷失很久的方向 我卻在這裡 惆悵

2010年1月9日

LOVE ME TWICE 愛物交換

學校的Love me twice愛物交換這幾天多了很多40號的鞋子,還有很多經典電影的錄影帶,還有平面設計的書,如果同學們來學校咖啡,不妨多瞧瞧兩眼,也許會有你所需要的東西!讓我們可以延續物品的使用性。

2010年1月8日

化學變化般的人性



人性向來就是一件奇妙的事。同樣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但這統一的軀體之下,卻各自想著不同的事。把人性放在醫生這個攸關生死的行業中,顯得格外血淋淋。不過在這不是要來諷刺醫界文化,而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和別人,在人性的交錯之下,造就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文/棣棣,東吳社工講師)
人性中有天使與魔鬼,怎樣讓自己和他人的天使常跑出來?人性中的理性和感性,怎樣可以讓兩者是協調的?

這是看完《醫生這件事》的第一個思考。

作家是華裔越南人移民加拿大的第三代,林浩聰,是一位在多倫多的醫師。短篇小說的集合本,以醫療情境為場景,以醫生和病人為角色的故事。不是大家熟悉醫院相關小說的ABC----白色巨塔中的權力鬥爭劇情,而是描寫醫病關係,以及醫生間檯面下很細緻互動的感受,可以看到微妙的人性轉折,可以看到善惡在內在像化學變化一般的流動。

醫療情境有著緊湊的氣氛,而醫生的專業又猶如「上帝」,處理生死,充滿著壓力與權威,冷靜與理性就成為醫師的專業性格。感性被壓抑習慣的人,會有怎樣的生活與思維?

作者也去突顯「過程取向」和「結果取向」的人的思考,以及行事風格的差異。重視過程的人,總是很享受做事的細節與感受面的事,或說活在當下,勇於挑戰無意義的現狀;而重視結果的人,常為取得結果而有「不擇手段」或忽略真實感受,不敢講真話;重視結果的人看重旁人的評價,看重擁有的成就,而享受過程的人,比較在意個人內在的成長,以及喜歡尋求意義。這兩類人或許會在一起談戀愛,會在一起共事工作,會在一起患難與共,會在生活中偶有交會,作者想講兩者的不同形成許多的人際的或內在的衝突。

許多社會主流價值是較功利,是用結果論英雄,只要競爭激烈,資源有限的情境,就會激發更多人的「結果取向」,台灣社會是,許多強烈資本主義國家是。我想兩種取向都在人類內在,端視我們所處的情境如何讓它們各自發展,這就是人性吧,人類要突破人性的限制,就是要有自覺力,以及改變動力,但,談何容易?

2010年1月7日

環島早餐記 . 不住

火腿蛋請改飯團鹹鴨蛋

 小的時候,路口轉角有位阿婆天天披著暮色賣飯團,冬天的時候天還沒亮,冰冷的空氣襯托著飯團攤溫暖的像暖爐,我總是透過騰騰霧氣看著那雙佈滿皺紋的手快速穿梭木桶舀飯,那些不起眼的配料就像被施了魔法,一邊被灑進飯團的時候就可以想像他們已經在嘴裡的味道,菜、花生粉、肉鬆、油條、滷蛋,沒有口味可以挑選,我以為飯團就是這個樣子。
  後來婆婆沒有再出來擺攤子了,雖然到處還是可見飯糰店,而且,加鮪魚的,加玉米的,加牛蒡的,加燻雞的,在強調個性化的時代連早餐都可以任由自己自由排列組合,雖然樂得天天變換口味,心裡想的還是轉角阿婆特有的那種味道。

  來到高雄偶然發現也有位阿婆每天和阿公一起在街角賣著飯團。


  一樣的木桶,一樣佈滿風霜的雙手,不過味道當然不同,厲害的是,這裡的飯糰加了鹹鴨蛋。


  鹹鴨蛋和其他醃漬食品一樣,最初都是為了可以長久保存食物所發明的,而飯團是人們為了方便而衍生出的一種行動式的便當,例如日本飯團便是早期武士在戰爭時所攜帶的糧食,而傳統中式飯團裡面的菜是農業時代勤儉持家的證據,那塊創造層次的酥脆油條,並不只為了把它當秦檜的樣子洩憤,油炸澱粉的超高熱量足以支撐農人在田裡一天的辛勞,(所以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看部落格的人吃了飯團請多多起來走動走動),這顆遍佈台灣大家小巷的國民早點,包裹著的是前輩們的經驗與巧思。


  話說不知道高雄地區的人是不是偏好米飯較濕潤的口感,在高雄的這顆包了鹹鴨蛋的飯團並不粒粒分明,咬起來的濕軟程度非常適合早餐時候入口,不用擔心滿足了口之欲卻要腹受罪,鹹鴨蛋的香氣也在和飯接觸的時刻散開來,除了和白稀飯是絕配,鹹鴨蛋和飯團可能也是天生一對。

  飯團可以在早餐界持續屹立不搖的原因應該是方便好攜帶吧,忙碌的現代生活最適合叫了一顆什麼都有的飯團就走,但我還是喜歡好好的坐在街角品嚐阿婆用心製作的飯團,配上特製的綠茶豆漿,慢慢的也用心來迎接新的一天開始。


值日生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