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9日

旅人日記_柏林_良心酒吧


最近這一年來,繼栗子大街的晨曦咖啡館之後,我最常帶朋友去的酒吧就是WEINEREI。這是一家位於ZIONSKIRCHPLATZ的紅酒吧,而這家酒吧不久前才登上紐約時報的旅遊版面,被記者稱做是柏林藝術家與創意人的灘頭堡。

其實早在好久以前就想寫篇文章介紹這個地方,老是聽朋友CLEA推薦,但卻一直鼓不起勇氣前去一探虛實。怎麼說是勇氣呢?這個紅酒吧有著奇妙的規矩,晚上八點之後就是品酒時間,入場只要付一塊錢歐元,酒客們便會得到一個酒杯,之後便可以隨心所欲品嚐吧台上任何陳列的紅白酒或是氣泡酒。

紅酒喝到飽不是什麼新鮮事;一塊錢喝到飽才叫人睜大眼睛。但是別誤會,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喝的紅酒;這裡「約定成俗」的規矩是,當大家酒足飯飽離開時,必須再憑自己「良心」,投錢在櫃台的大玻璃缸裡。我戲稱這樣的規矩叫「良心制」。

##CONTINUE##這下問題來了,那到底該投多少呢?這個不成文的規定,竟然意外地成為所有外地人的斯芬克斯謎語。這個以「良心」為貨幣的酒吧,竟然用小小一個儀式,就檢驗出不同文化間的巨大差異,實在叫人津津樂道。

事情要倒敘回三年前,當CLEA跟我提到這個酒吧時,我其實沒怎麼注意聽,只知道CLEA說她白天去那裡喝咖啡只要付一塊錢。CLEA是天生的社會主義者,咖啡超過一塊錢對她來說是沒道理的,所以我其實聽了也不太驚訝。一直到ANDREAS也跟我提到同樣地方時,我才認真問起關於這個「良心酒吧」的總總。

說來奇怪,良心酒吧其實就位在栗子大街跟我住的地方之間,是我回家必經之地
,但我從來都只在門前張望,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如同紐約時報所說,這裡果真是柏林「臥虎藏龍」的地方,光講酒吧內部的陳設,用光怪陸離四字恰好足以形容,因為這裡頭的家具跟燈具全都像是路邊撿來的,有些甚至殘缺不全。其戶外座更是低調得驚人,用殘破的木箱積木般堆起小桌以及小板凳。但是仔細看看這裡的客人,穿著打扮都極有個性,白天時更可見人手一台蘋果電腦,極為瀟灑但卻又不裝模作樣。

第一次進到良心酒吧,還是在香港朋友來訪時,應拉著她們壯膽才去的。我們像是誤闖叢林的小白兔,擠在人群裡東張西望。酒保看見我們,便問我們是否知道這裡的「規矩」,等到我們再次確認規矩無誤後,一人分別投了一塊歐元拿到一個空酒杯。在拿到空酒杯的那一剎那,我心虛地喵了酒保一眼,生怕他任何一個異樣眼色,會將我貼上「準備白吃白喝」的標籤。

這個良心酒吧還提供晚餐,食物都是自家烹煮,用的還是有機食材。ERIKA像是好奇的小朋友般想要嚐試任何新鮮事,於是便去盛了兩盤食物,三個人一塊吃。我們話題當然都圍繞著「等一下到底要投多少錢?」以及「這樣的店會不會賠錢?」。簡短討論之後,我們都同意,這樣的店在柏林不會倒,原因是,德國人臉皮薄。接著FANNY跟ERIKA又異口同聲說,這種店在北京一定會倒,甚至在台北跟香港也一樣,大家一定會吃乾抹淨之後揚長而去。

我當時倒是有不同看法,中國人臉皮雖然厚,卻極愛面子,也許在投下良心錢時,會故作大方,裝腔作勢一番,讓大家「看見」自己很上道。在中國開這種店,「讓大家看見」便成了一個重要關鍵。如果是一群人出來喝酒,付錢這件事就更需要計較;面子這檔事,只能比別人多不能比別人少,看誰敢少給。在中國,良心酒吧恐怕得改名成面子酒吧。

我把這個自以為精闢的見解,拿去跟德國朋友DANIEL分享。DANIEL還是個窮學生,有點憤世妒俗,常常語出驚人。他說他也常去良心酒吧,卻從來沒付超過一塊錢;意思是,他從來沒付過良心錢。他理由很簡單,第一因為很窮,第二因為這家酒吧很賺錢,不需要他錦上添花。他認為德國人投錢絕對不會多,投多了反而遭訕笑,被認為是裝腔作勢,或者是數學不好。

後來我又跟另一位德國朋友WINNI去了良心酒吧,我把DANIEL的說法轉述給他聽,他說他從來就只會多給,每次絕不少於十塊錢。我接著問他如何拿捏付錢的標準,他說就是按照一般酒吧的價錢給,他每次大約喝三四杯,算算就約是十塊錢。WINNI輕描淡寫的說,來這個酒吧就表示他欣賞這個想法,多付的錢就當作是小費。別人少付是別人的自由,而尊重這種自由才是「良心酒吧」的精神所在。

這幾種說法其實都很有道理,但是卻沒解決我根本的疑惑,就是關於到底該付多少錢這件事。對我這種神經敏感的人而言,FREE STYLE從來都只會造成困擾;就如同讓我拿街頭的免費食物,或是去「不用錢商店」拿東西一樣;沒有規矩的規矩,會讓我手足無措。我自己的解釋是,從小到大我們身上便背負著太多條條框框,別人給什麼我們就拿什麼,都忘了自己其實有「需求」這件事。喝多少付多少,其實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但也不是只有我們東方人忘了「需求」這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在良心酒吧裡,走路搖搖晃晃的男男女女如過江之鯽,打破酒杯的聲音更是此起彼落。這些人也搞不清楚需求,忘了自己原來是來「品酒」,而不是來買醉的。

最後一次去良心酒吧時,WINNI教我喝了三種不同的酒,分別來自法國及德國的不同產區。我這時也才恍然大悟,良心酒吧本來就是以品酒出名!我的諸多「良心問題」,到頭來不過是庸人自擾。那天離開時,我開心地投了五塊錢歐元,然後再度穿上大衣,頂著夜裡刺骨寒風,一起跟WINNI往下一個酒吧前進。

2008年2月16日

Once - Falling Slowly

< Once >並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也沒有強烈對比的特效,它平凡的就像會發生在你我生命中的ㄧ段插曲,沒有結局但有時半夜起身ㄧ個人坐在床上回憶時,心頭還會暖暖的小故事。

音樂本身不需要太多的修飾,音樂的本質就可以穿透人心。即使男主角手上不過是把破舊的吉他,卻能感動許多寂寞的心靈。令人高興的是飾演Guy的Glen Hansard和年僅19歲的Girl, Markéta Irglová能因為拍攝此片而成為情侶。 情人節快樂~ (2/14, 2008)

2008年2月10日

沙發電影院,情人節試映 : Once

自從與默契音樂的合作反應熱烈之後,學校咖啡館ㄧ直都在思考B1藝文空間的下ㄧ步。農曆年後開始陸陸續續有ㄧ系列的活動、展覽、講座,固定時間的除了每週六10點到12點小樹的地下漂浮外,那禮拜五的晚上呢?有沒有可能從學校的風格延伸出來挑選影片在B1放映呢?雖然說我們並不是第一個做這件事的咖啡館,而且相關的版權問題也尚待解決,但基於對電影的愛好,也在try這個可能性,我們選在2/14情人節這天"試映",選的片為音樂性極強的Once。

時間有些倉促,但我們儘可能把B1的沙發調整到最舒適的位置,讓來的朋友們有不ㄧ樣的觀影經驗。只要低消ㄧ杯飲料即可入場,當天還有供應情人特調,就來我們的"沙發電影院"看場電影吧。(2/14,晚上8:30開始放映。)



我們可能經常在地鐵站、天橋,甚至地下道看到彈著吉他的街頭藝人,也許是城市的生活步伐節奏太快了,我們太多數時候只是輕輕ㄧ瞥然後繼續行色匆匆,甚至沒有時間琢磨ㄧ下自己聽到的是甚麼歌.....

這個故事中的男主角就是一名在街頭賣唱的吟遊詩人,地點則是愛爾蘭的都柏林。他是與眾不同的,不會彈奏那些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來賺取金錢,反而沈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中無法自拔,絲毫不會受到身邊環境的干擾,幾乎要與城市ㄧ角的黑暗、晦澀融為ㄧ體.....

How often do you find the right person?




Once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