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伍迪艾倫@沙發電影院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艾倫·斯圖爾特·科尼斯本(Allen Stewart Konigsberg),1935年12月1日 出生 紐約布魯克林猶太白人家庭,他有很長的成長背景也有很長的作品,幾乎以一年一部電影的編寫拍攝速度再前進。(以下是他驚人的片單...)列出來的原因...讓大家一起驚呼吧!
最新作品: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2008)
1.賽末點 Match Point (2005)
2. 雙生美蓮達 Melinda and Melinda (2004)
3. 奇招盡出 Anything Else (2003)
4. 好萊塢結局 Hollywood Ending (2002)
5. 玉蠍子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 (2001)
6. 業餘小偷 Small Time Crooks (2000)
7. 甜蜜的結局 Sweet and Lowdown (1999)
8. 名人百態 Celebrity (1998)
9. 解構愛情狂 Deconstructing Harry (1997)
10. 大家都說我愛你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6)
11. 非強力春藥 Mighty Aphrodite (1995)
12. 百老匯上空子彈 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
13. 曼哈頓神秘謀殺 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1993)
14.賢伉儷 Husbands and Wives (1992)
15. 影與霧 Shadows and Fog (1992)
16. 愛麗絲 Alice (1990)
17. 愛與罪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
18. 紐約故事 New York Stories (1989) (segment 'Oedipus Wrecks')
19. 另一個女人 Another Woman (1988)
20. 歲月流聲 Radio Days (1987)
21. 情牽九月天 September (1987)
22. 漢娜姐妹 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23. 開羅紫玫瑰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1985)
24. 百老匯丹尼玫瑰 Broadway Danny Rose (1984)
25. 變色龍 Zelig (1983)
26. 仲夏夜綺夢 A Midsummer Night's Sex Comedy (1982)
27. 星塵往事 Stardust Memories (1980)
28. 曼哈頓 Manhattan (1979)
29. 我心深處 Interiors (1978)
30. 安妮·霍爾 Annie Hall (1977)
31. 愛與死 Love and Death (1975)
32. 傻瓜大鬧科學城 Sleeper (1973)
33. 性愛寶典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1972)
34. 香蕉 Bananas (1971)
35. 傻瓜入獄記 Take the Money and Run (1969)
36. 出了什麼事,老虎百合? What's Up, Tiger Lily? (1966)

    


變色龍Zelig

Leonard Zelig 是一個從青少年時期起就會為了和周遭的人融洽相處而不可自制地立即改變自己的型像及性格,很誇張地從原本一個猶太白人當場變成中國人、黑人、印度人,甚至能馬上講出對方的母語以便融入社群。
整部片以一種半紀錄片回憶訪談、穿叉新聞報導式的手法呈現,伍迪艾倫的前妻Mia Farrow(當時的女友)在此片中有很稱職的演出,飾演一位心理醫師因全心治療Zelig的怪病而聲名大噪,平靜中帶極度焦慮的性格,似乎煙不離手,與伍迪艾倫的誇大不真實角色大相逕庭、卻又互補得洽到好處,增添複雜又幽默的喜劇張力。
片中的伍迪艾倫造型千變萬化,非常接近真實的律師、黑人樂手、猶太人、原住民、超胖的胖子,創造出喜劇感覺,
但另一方面,卻有不失感性的一面,片中有段心理師為他進行治療的情節,心理師透過催眠將伍迪艾倫弄睡著了,
她(心理師)開始試著要探索伍迪艾倫的內心世界,終於問岀主角如變色龍般多變的原因何在,
心理醫師:「告訴我,為什麼你要模仿其他的人?」
伍迪艾倫的錄音帶回答:「那樣更安全」
心理醫師:「安全是什麼意思?」:伍迪艾倫「安全...就像其他人一樣」
心理醫師:「你想要安全?」
伍迪艾倫:「我想要被其他人喜歡...」就在那麼戲謔的一刻,心裡真的被打動的感覺,原來「做自己」是危險的,但伍迪艾倫居然可以天才似的想到利用這種方式來傳達,整片既是具有喜感,又發人深思。


拿了錢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

伍迪愛倫第一次的報導紀錄式的劇情長片,男主角Virgil Starkwell (伍迪艾倫自演)再三行搶銀行不成後,為了養家活口不得已在街頭打劫,竟巧遇兒時鼓號樂隊的團員,一個強盜一個官兵,還談笑風聲話當年的共同糗事,一點 都沒有恐懼和尷尬的表現,這就是伍迪艾倫早期片子好笑吸引人的地方,把社會價值批判從內而外翻過來逆向思考一遍,
片中以插敘的方式穿插搶犯Virgil父母、法治人員、鄰居、年輕妻子等人對Virgil的記憶和評論,手法很像我們經常 在美國電視上看到的重刑犯成長及犯案經過,只不過,Virgil的的動機並不邪惡,而且行搶技巧十分笨拙..........



這個片段完整的用詼諧動作及伍迪艾倫慣用的拍攝手法及知識份子的嬌縱諷刺還有小市民的淡淡哀愁。(此部電影是學校咖啡館與藝術家欣怡大大推荐,即使是30年前的電影,依舊是現在城市中憂傷之處)



業餘小偷 Small Time Crook

一:這部電影是2000年的電影
二:休葛蘭也參演其中
三:這是今年沙發電影院放映的最後一部電影
四:生命是有希望,總是有希望的!!!




雷‧溫克勒(伍迪‧艾倫飾)是一個有犯罪前科的洗碗工.他的妻子,弗倫奇(特蕾西‧厄爾曼飾)是個專給人修指甲的美容師,她處處留心,希望丈夫能安於過平 靜而安穩的生活.當她意外地得知雷正在策計一個搶劫銀行的計劃時,她便極力阻止,拚命反對.可雷決心已定,他準備找上三個愚蠢的同伴一同去實施他的計劃, 並且千方百計把妻子拉進來,要讓她在甜餅店裡打頭陣.很快,一個一夜暴富的銀行搶劫行動便開始了!不過似乎一切和他們的想像並不一樣……



電影一開始以一個搶銀行的計畫作開端,乍看之下頗有Welcome to Collinwood (2002)的味道,雷是一個只想著要靠偷竊致富的一流洗碗工,在他的搶銀行計畫進行過程中,發現作為掩護的餅乾店賺的出奇地多,我本來為這會是作為伍迪 艾倫作品一貫的諷刺題材的結局,不過故事很快在前30分鐘內轉換、脫離了犯罪路線(搶銀行),達到同樣的目標-發大財,不過是用正派的手段-賣餅乾達成。

作品的主題放在雷這對夫妻上,當她們成為富豪後,卻各自去追求的目標而漸行漸遠,這符合一般人對於富裕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片中雷曾說,他以前總是想方 設法要偷各種金銀財寶,現在有錢後什麼珠寶都任他挑選,這讓他倍感空虛。我們人常說結果最重要,誰管手段怎樣,一樣是發財,不談以偷拐搶騙的方式,若是中 樂透和努力工作兩者供人選擇,相信人寧選前者較多。但是看完此片後,作出決定之前也許會再多稍微考慮個幾分鐘。雷偷東西不見得全為了生活,而有錢之後他有 了生活卻失去其他樂趣。而弗倫奇的部分則是用來表現人類想要打入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生活圈裡有多可笑,這可能也是伍迪艾倫暗諷了長期在紐約社交圈裡看到的現 象,或是一種文人對上流社交生活的嘲笑吧。

12/6爵士樂與詩的雜念

有人說 : 詩的深咖啡色,爵士樂是粉紅色。詩的深邃帶有咖啡的苦味;爵士樂像粉紅豹的跳躍。生命的沉重與輕盈;詩與爵士樂。

有人又說 : 自由的樂句和豐沛的語言排列組合出萬花筒,洞見生命靈光的繁花碎片。
爵士樂自由遊走和跳躍的切分音,在城市的咖啡館遇見精練柔軟的語言,隨意排列組合出的生命風景。

另一個人也說著 : 音樂是兔子的時候,咀嚼語言的紅蘿蔔味。
爵士是音樂中一隻優雅且幽默的黑色兔子,詩是語言中營養豐富的紅色蘿蔔。

最後一個人說著 : 爵士樂跳躍的切分音和搖擺性,自由發展的樂句組合,營造出的隨興氛圍將使靈魂輕盈,輕盈地浮出硬殼,思緒才得以擺脫日常的瑣碎,關於生命的詩篇開使被看見。

啊,不。應該是聽見才對。



周意紋,六歲習琴,在熱情又有好吃小吃的高雄長大,高中繼續唸著音樂班,大學主修大提琴,與上千位95級以上的音樂系學生一樣,沒有顯赫的背景也沒有參加所謂的"音樂大賽",靜靜的一直到研究所不放棄對音樂的執念。
意紋創作了許多爵士樂的開心演奏,也創作了青春期後的淡淡哀愁.........

黃昭玉,六歲開始學習說話的能力,也沒有參加任何大賽,只是用聲音傳達出紀伯倫與法國詩人歐利嵬的詩詞與爵士樂的混搭靈魂。

彈鋼琴的人與唸詩的人,是兩隻黑色小貓在城市裡,有著用黑色細線縫合而成的輪廓,
悠悠的用音樂與詩擁抱彼此.............

2008年11月26日

12/12 怡欣雙面展

怡欣......一個將再12/12在學校咖啡館舉辦插畫與版畫的雙面展的女生,出生 1974 年 臺北,現居臺北,19歲隻身前往日本學插畫,在日文不是精通的狀態下...之後又前往紐約學習版畫..以下是他的經歷,請跟學校咖啡館一起認識他。
資歷

【插畫】
2006 聯展 Nordstrom department store, 美國
2006 聯展 Hillside Terrace, 日本代官山
2005 聯展 Nordstrom department store, 美國
2005 得獎 American illustrations 24 chosen
2005 特載 “Illustration Now" 塔森 Taschen
2005 出版 150 位出色的插畫家之一
2004 得獎 CMYK magazine, 27th issue
2002 聯展 紐約插畫家協會

【版畫】
2004 聯展 紐約國際版畫中心 , 紐約
2004 聯展 Williamsburg 藝術歷史中心 , 紐約
2004 聯展 Kingsborough 社區大學 , 紐約
2004 得獎 文建會青年繪畫作品典藏
2003 個展 Mars to earth, 紐約
2002 得獎 第 25 屆小型作品藝術展 , 紐約

學歷
1997 東京設計專門學校平面設計系
2001 New York School of Visual Arts 紐約
2001 視覺藝術學院插畫系
2004 New York Pratt Institute 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研究所藝術系 專攻版畫





怡欣如是說:
插畫和版畫兩種不同的創作方式,不同的思考模式,

讓我在創作上擁有極大的喘息空間。

畫插畫時的我,是完全沈浸在自我幻想世界裡的瘋子,
插畫世界裡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我的分身,在那裡作出異想天開的事情,
因此,我常常邊畫邊竊笑著。
在紐約留學的日子裡,我曾想念台灣夜市小吃想到不能自己,於是,半夜在書桌上畫了不下 15 種小吃,和男友望圖止饞,假裝吃掉它們。
這就是插畫帶給我幻想與現實結合的快樂。

在創作版畫時,就像帶著修行的心情。
創作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勞力,而作品的結果是一種與自己身體的對話。
這個過程是放空的,是放射身體能量的結果。
版畫內斂的創作方式讓我平衡一下畫插畫時的高度興奮狀態,產生一種心靈上的和諧。



怡欣為可口可樂公司做的插畫,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一樣的反應-----哦~~我看過耶~~

此次學校咖啡館邀請怡欣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正統美術之外,插畫與版畫的真跡感動心裡那一塊又瘋又醒的童真.....



展期:12/12-12/27

opening:12/12 pm8.00


2008年11月21日

吉他手榆均與劇場人悄悄在冬季溫暖的說...

11月29號,學校咖啡館,有一杯溫暖的飲料及一塊開心的布朗尼,
只要300元
而聽到無價的表演感受.....無價!!



也許是詩歌節的關係,也許不是.........................
有詩也有歌的節目,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榆均就說著要帶悄悄一起來這裡表演,
這次的表演,將融合悄悄在劇場的"精力"還有榆均音樂的"輕淡"。
這裡是榆均的音樂呈現,誠懇的邀請你聽聽他的聲音,輕輕的,淡淡的......



雖然不是在學校咖啡館,只是,這樣的榆均,是如此的真實
一個不斷的創作、不斷的認真生活,願意分享的表演者

有的時候,真的捨不得他沒有拿到表演費,




但,榆均總說 : 沒關係的,我表演的很開心........

2008年11月19日

林麗玲 2008個展《黑痣與刺青》

紅珠子195×130 cm

曾看了畫家創作而感動的美學家蔣勳說,「麗玲的創作像是巴黎午后最好的咖啡,在多重味覺中重組了從幸福到苦澀的所有回憶」。

林麗玲,旅居法國將近20年,在巴黎塞納河畔的畫室創作了這次的畫作。
一個在台南縣 - 熱情的鄉土情感-出生長大的東方女子,在西方的藝術教養之下撞擊交融出一股令人在畫前沉澱思維及感動。


豐滿195×130 cm

林麗玲曾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青年藝術家甄選、作品〈豐腴〉(100x65cm布面油畫)在2006年獲國美館典藏,2008個展的創作以裸身肉體為主,作品大膽細膩,有獨特、篤定的自我風格。 裸體是西方繪畫史上的重要課題,但林麗玲作品中的裸體感覺又具東方味,大膽之餘卻不失羞澀與神袐;

白龍195×130 cm

麗玲不是一個直接的畫家甚至也不多話,他所有表達的情感甚或語言,都在他的畫作中
而當你側耳請聽,將聽到奇幻寫實的溫柔撫觸.....一個林麗玲小粉絲的竊竊私語

龍刺青-2 195×130 cm



林麗玲2008個展《黑痣與刺青》
主辦:東家畫廊 02-23917123
時間:11/05-11/29 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其他時段請事先預約)
地點:台北市潮州街180號 (永康街口)



2008年11月17日

弦樂三重奏@The Basement

大提琴家-方菁

這是學校咖啡館第一次有關古典樂的售票表演
我們邀請了大提琴家-方菁小提琴家-李商宇小提琴家-朱育佑在The Basement演出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

這首原先以大鍵琴為主奏樂器的《郭德堡變奏曲》,其目的是要以音樂治療失眠,曲名「郭德堡」,同時也是為巴哈的學生郭德堡而作。
郭德堡在18世紀後期擔任薩克森尼(Saxony)宮廷樂師,當時俄羅斯派駐薩克森尼的大使為凱瑟琳伯爵(Hermann Karl von Kaiserling),凱瑟琳本身精神狀態不太穩定,
時常會有失眠情形,而郭德堡便時常徹夜不休彈大鍵琴以幫助凱瑟琳入睡。

凱瑟琳伯爵有一回前往巴哈服務的萊比錫,在聽到巴赫的音樂之後,便委託他譜寫幾首鍵盤音樂,巴哈隨而以極短的時間,在1742年完成了這首龐大的變奏曲,
掛名「郭德堡」,正是要求郭德堡能多為凱瑟琳彈這首曲子。而伯爵本人真的也百聽不膩,在輾轉難眠的深夜中,總是會請郭德堡為他彈上一段變奏曲。

全曲共有三十段變奏,加上首尾的旋律「曲調」(Aria),共三十二段音樂,
巴哈對這三十段的變奏中進行了精細的發展設計,其中每三段變奏就有一段卡農,
而每段卡農的音程又各差一度。舉例而言,在第三段變奏中兩個聲部都從同一音開始,是為「同度卡農」,到了第六段變奏,第二聲部開始之音較第一部高出兩度,為「二度卡農」,尋此規例,三十段變奏中的最後一段卡農,便是「九度卡農」。
註:卡農(canon)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和賦格一樣是複調音樂的寫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對位法的模仿技法。

小提琴家-朱育佑


關於郭德堡變奏曲,名字或許陌生,但旋律被許多電影使用,如英倫情人中茱麗葉畢諾許找到那一台破舊鋼琴所彈奏的音樂;沉默的羔羊中安東尼霍普金斯所飾演的漢尼拔博士每次出場及優雅吃下人腦的背景音樂;還有想飛的鋼琴少年跳躍吧! 時空少女等。

兩百五十多年的「郭德堡變奏曲」,到了現代不但沒有褪流行,還一直以百家爭鳴的方式讓它流傳下去...。一般人最常聽到的大概是"顧爾德"(Glenn Gould) 演奏的錄音版本,也加上顧爾德本人的魅力所致,其英年早逝、不公開演出、23歲成名獲得兩座葛萊美獎...因此,郭德堡變奏曲也少有其他表演者以鋼琴之外的形式表演,而大多聽眾也以顧爾德的專輯為某種程度上的依歸。


小提琴家-李商宇
這一次,我們很幸運的,本來是大提琴家一個人要到學校咖啡館表演"巴哈的無伴奏",
因為某些讓學校咖啡館幸運的因素,此次的表演加上另外兩位小提琴家一起參與,
而曲目換成令人期待的郭德堡變奏曲又以弦樂三重奏的形式表演。
在這其中,大提琴家方菁,也將與聽者對話,對古典樂有更深刻的介紹。

預約訂票優先入座,請提早來電或來信預約,現場開放五張票券。

2008年11月13日

體溫的探觸─魏禎宏個展 --文:吳克希

愛情故事

年級中段班的魏禎宏出身東海美術系,當完兵後,遠赴巴黎美術學院深造,開始長年旅居法國的創作和打工生涯。認識他的人都叫他「寶寶」,有時乾脆只叫「寶」。叫這個綽號的人,多少也有些寶里寶氣或孩子氣,在他身上尤其如此。不只是說話方式和舉止讓人覺得他童心未泯,再看到他停不下來的驚人創作量,簡直是小孩子的任性,我就是要畫啊,沒什麼道理的。

這是真相,也是假相。聽他談創作、看人看事,又別有一種世故的精準。簡簡單單幾個字,見心指性,不過也不懂得嘲諷,甚至連感嘆也不像感嘆,只是單純的感覺和開心,很有福氣的。跟他的畫一樣。

這次他帶回來的作品同時在三個地方展出。小幅用寄的,大幅的自己扛回來再裱起來,還是他一貫涼鞋和背心的打工精神,離尊貴的藝術家遠遠的。「敦煌這批是我的嚴肅之作」,說完了自己先咯咯笑起來,不怎麼不好意思。

敦煌畫廊此番展出的作品,可以看成是他近十年來的創作回顧。他畫人,而且是大塊大塊的肉體,大顆大顆的頭,把畫面填得滿滿的,幾乎要把框框繃裂。但那些被框得不得舒展的人,卻私毫沒有幽閉恐懼感,反而有點無所謂,自得其樂,像視訊自拍,把一些細微的表情放得很大,纖毫畢露。盯著看久了會有點恍惚,彷彿只看到了姿態,肢體反倒淡薄了,或只看到了表情,卻忘了臉。

最早的一張來自於上個世紀的最後一年。「愛情故事」算是風格中的異數,人難得小得如此謙卑。橄欖色的草原上,公仔般的兩個人,躺在地上的男生身上長滿了鱗一般的小花,立著的女生則任由小花醍醐灌頂,或氣泡似地升天,只捻住一朵當信念。淡淡的五官不見濃情蜜意,只是接受了這樣的情況,也不委屈。講的不是愛情,而是愛情背後的故事。想到一起經歷過的轟轟烈烈,也沒什麼好誇耀的,只是靜靜的、遠遠地看過來,像塔科夫斯基的場景,又有日劇的夢幻,還撿了這麼不張揚又舒服的配色,愈發遙不可及了。

林中湖畔」裡大面積橫陳的男體,照樣在夢裡捻花。捻花微笑是畫家鍾愛的主題,跟那個最出名的佛的典故無關,不過大概又有些相干。其實只是最原始的喜歡,跟克羅馬隆人一樣愛花,於是花痴起來,但又是神智清明的,終於成為儀式性的象徵。和林子裡細密、幾近工筆的花草比起來,人體顯得模糊粗糙,大剌剌的,像用就地取材的石頭鑿成的,還沒細磨過,也來不及了,因為已經完成了。神情被凍結在天地之間,林中深處,只等著被藤蔓湮沒,回歸自然。後面的兩丸人尤其像在抓魚的北極熊,想到那些野獸派,不再能夠駭俗了,所以安份做點小本生意,漁牧農林,倒也很怡然。

林中湖畔

協奏

「協奏」看來夠gay夠camp,有志一同的同志,帶點E.T.相,現身健身房的三溫暖還是游泳池畔,其實背景只是平常的廚房、樓梯間和空屋。也許不過是室友,或不相干的兩個人,然而是「協奏」,所以一定有些地方對位了,和絃了,不管音程和諧與否。這差不多成了一切人際關係的隱喻,冥冥中有註定,合拍或討厭,多溝通也不濟事,像那些斗數或星座說的,貪狼坐命的牡羊座比較容易怎樣怎樣。


海邊舞會」是少見的群像,畫的時候大概想到了馬戲團,法國畫的最愛。皮娜‧包許的舞者靜了下來,來不及的就先停格一下,露出面目不清的幽默。不論男女都有 極其發達的粗手粗腳,還是石器時代的健康,大無畏的,不必小心翼翼做美白。「我很喜歡畫手跟腳,畫得很大,因為那是肢體最有表現力的部份。」

海邊舞會

我的巴黎朋友」則是「閉上眼睛」的延伸。這是一組還在不斷擴展的頭像系列,朋友只要願意被定型,都可以來這裡找到一席之地。壓克力的繽紛取代了冥想的厚 重,眼睛開了,角度也360度了。把所有的臉排成一片,眼光在那些不懷好意的表情之間遊走,像坐上雲霄飛車,擋不住的暈眩。
我的巴黎朋友

但真正令人暈眩的並不是那些畫,而是我們的感官,我們的情緒,我們一廂情願的投射,都是我們自己的。只有我們是唯一的罪魁禍首。所以不管怎麼樣,撇開這些起起伏伏的感覺波動,也只能剩下一定的無所謂。就像畫家一張張丟出來,我們一張張看下去,互不相欠,又彼此勾引。

於是,快樂跟著堅決了。


體溫的探觸─魏禎宏個展

展期: 11月14日~11月29日

開幕茶會: 11月15日 (星期六) 15:00~

座談會: 11月22日 (星期六) 15:00~17:00



敦 煌 畫 廊 Caves Gallery

台北市106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70巷18號(清真寺旁)

開放時間 10:30~18:00


延伸資訊: 寶夫人的黑痣與刺青

http://www.800arts.com/Boss/Exhibition.aspx?F_ID=14

11/28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沙發電影院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令人一眼難忘的傳奇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十七世紀荷蘭國寶級畫家維梅爾留給世人的傳世經典,為何維梅爾的這幅畫作令世人如此珍愛不已,原因確實頗耐人尋味。
首先關鍵就在於畫中少女輕輕回眸的動作,好像在探尋站在她身後的人,
維梅爾則巧妙引領每位觀者,恰如其分地讓你正好成為她目光注視的那個對象。
其次,善用鮮明的色彩、錯綜的技法詮釋光影的微妙變化。
例如少女頭巾上數不清生動活潑的細緻反光,正是維梅爾的註冊商標;
同樣地在珍珠耳環上也有類似的呈現手法,
你可以感覺到水滴形的珍珠墜子左上方閃耀著晶瑩溫潤的光澤,
甚至在接近耳後較暗的右下角,也將白色衣領柔軟觸感的反射忠實地表達出來。
最後看到少女本身的姿態,明亮渾圓的雙眼凝視著觀者,
微啟的唇欲言又止,卻隱藏著幾分嬌羞與期待,即使幾百年來,
自始至終都不知道這位神秘少女的真實身份究竟是誰,此經典之畫仍不斷激發後人更多無邊際的猜測與想像。
更因此,有了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

以下的畫作,都再電影中一一的出現。

德夫特遠眺﹝View of Delft﹞




手持水瓶的年輕女子﹝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Pitcher

關於原著小說:
作家Tracy Chevalier(崔西.雪佛蘭)以一幅荷蘭畫家維梅爾的畫作"家中的女僕" 為想像虛構出一部包含著文學和藝術內容的情感小說,
作者在小說中用很多的形容語來強化故事中的人物的心理或樣貌,
卻以平淡的鋪陳方式暗渡著洶湧難抑的情 感
這部小說的背景是十七世紀的荷蘭,一個仍存在著宗教信仰差異、 社會階級區別、
科技尚在啟蒙的時代下一位畫家和女僕之間的靈魂交織的情感故事...


關於故事內容 :

畫中閃耀動人光彩的靈秀少女,是讓畫家一見傾心的家中女僕葛里葉。一場意外炸瞎了葛里葉的父親,家中支柱頓時頹倒,沉重的經濟重擔讓17歲的少女,不得已 只能到有錢人家裡幫傭,賺取微薄薪水勉強維持家計。藉著工作之便與畫家主人開始有了交集,深深被畫家的才華吸引。然而,清純可人的葛里葉天生對藝術的敏銳 直覺,更不時地給予其作畫上的建議,讓凡事要求完美的維梅爾才思泉湧,兩人的距離在不知不覺之間越來越近。與年紀相仿的市場肉販彼特情竇初開的純純愛戀, 則是葛里葉繁忙生活中的心靈慰藉,外型佼好的她,同時也吸引了資助維梅爾作畫的富商垂涎,用盡心機想要接近葛里葉;另一方面,畫家與少女私通款曲被岳母發 現,但礙於家中龐大的開銷全靠富商金錢挹注,只好隱忍在心。面對世俗的眼光、贊助富商的壓力以及家族成員間的愛恨情仇,緊繃交錯的複雜情愛關係暫時維持平 衡,不料珍珠耳環卻突然遺失,讓一切秘密就此引爆,如燎原野火般難以收拾






謝謝聯影電影公司的大力幫忙,亭君,小婷還有阿姨們....

2008年11月12日

11/21紅氣球之戀@沙發電影院

首先,關於這部電影,謝謝聯影電影公司提供影片給學校咖啡館放映,本篇文章不對電影劇情有太多的介紹,目的是希望不影響未看過本片的朋友對此片的觀感與保留看完電影的留在心中的那一份孤獨的驚嘆。
關於電影本身:
【紅氣球之戀】根據英國暢銷小說Enduring Love《愛無可忍》改編。小說開場的前30頁,有關熱氣球墜落意外的場景被譽為當今小說中最難得、精采的一段,大獲讀者好評;《紐約時報》書評極力推薦外,更獲頒詹姆斯泰德布來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予以肯定。
導演羅傑米契爾與電影製片在看過小說後,不但驚訝於開場精密的設計佈局,
更被故事所探討近乎迷戀的「愛」深深吸引,而決定將它搬上大銀幕。
事實上,導演對電影【紅氣球之戀】的拍攝極具用心,
不論人物角色和故事背景都極力忠於原著,將拍攝地點放在倫敦北部,
並著重探索小說裡所描述的心理狀況,對「愛」的著墨頗深;
此外,更大膽提出一個曖昧的假設:我們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發生的小事,往往會改變甚至摧毀人的一生。
此部電影戲劇性地探討孤獨和愛、愛情的信任與人性關係的無限可能



關於製作的一部份:
【紅氣球之戀】開拍之後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這個引發故事的熱氣球意外。
為了要真實呈現小說中的驚險場景,導演決定不依賴動畫技術的幫助,
要靠攝影機直接拍出熱氣球上空的畫面。
偌大的紅色熱氣球在地面上充氣之後,隨著風緩緩上升,
故事中因來不及鬆手而意外喪生的角色,此時也一起掛在熱氣球的麻繩上,
跟著熱氣球飄過草原、樹林,一直到達攝影機看不到的地方,才重回到熱氣球的籃子裡。而地面上的劇組跟演員,就如同電影裡的角色一般,親眼目睹一個無助之人在天空中掙扎的駭人鏡頭。



影評:
「人性是電影裡經常出現的迷人主題,但,人性也是我們平常生活的危險謎題——這部片子將兩者都清楚揭示了。」
作家\精神科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王浩威
穿透瘋狂的愛慾癡迷,看見生命無盡孤寂!」知名作家 侯文詠
「突破人跟我之間的硬殼,糅合了界限。」《幼獅文藝》主編 吳鈞堯
「太瘋狂了!一部藉助紅氣球般無事冉冉上昇之愛與和平,而完美成就的驚悚電影。」
 知名作家 鯨向海





已上是電影開頭五分鐘的片段,那攝人的畫面就是導演被原著小說吸引的最大原因

聯影DVD販售處: 誠品書店影音部、佳佳唱片行、Page One書店、FNAC法雅客。線上購買請洽博客來網路書店、誠品網路書店、PChome線上購物「聯影電影專門店」

2008年11月10日

不舒服的晚上...安樂死的真相

接下來 ,你將會進入的是非常不舒服的狀態
如果,無法承受太大的現實及血腥,請不要按繼續閱讀!
這只是學校咖啡館的活動企劃,濫權使用部落格的一個個案
只是,這樣的狀況需要被更多人看見,不只美感教育需要被看見
還有對生命的正視



你知道
憤怒或是難過
那只是情緒的一種

請幫忙一起出個聲音
我不知道,學校咖啡館,會有多大的力量
(老闆 ,請原諒我公器私用,
只是...我們有某種應該要負起的社會責任,相信你支持我!)

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一百個人看到
他們周遭會有另一個一百人

如此一來,就會有更多的"一百人"可以一起發聲!!
在將來某個冬夜,你我也不會對路邊淋溼、發抖又夾著尾巴的小花充滿不捨
但..在那個冬夜,你我也只能將不捨的心用下雨的藉口蓋上
回到有貓咪陪伴的溫暖房間唏噓自己的無力

台南市議會將努力的通過"捕殺流浪狗經費"
但,不斷的"安樂死"嗎?
還是解決源頭的問題---------絕育

如果將
"捕殺流浪狗經費"改為絕育經費
是不是就可以不在那樣不為人知的收容所上演如同集中營的暴力

有個老師努力的發聲
有個簡單的網站,需要很多人的連署
才有機會能把捕殺改成絕育
這是網址,若台南成功的話,就有機會往其它的縣市推展

這只是小小的動作
不是什麼社會運動,改變台灣的大議題
也不是要抗議政府的濫權
也不是希望司法給在瑞士有帳戶的那一家人公道的上訴

而是一個,可以教導我們及我們下一代的聲音

尊重生命尊重自己的聲音

謝謝各位,

謝謝老闆們!!

一個"濫用公權"的活動企劃的悄悄話

11/15電子音樂電影秀


DJ------alois
VJ------iouxuan

他們說: 這個對原創興趣缺缺的時代
價值取決的來源已經模糊
我們來做的更模糊吧...

以"愛莉絲夢遊仙境"成人版的電影
抽掉聲音
重新以他們的音樂詮釋
低限電子
不以重低音敲打你的心臟
不斷重複慢慢的環繞整個空間

這是一場電子音樂電影秀

請來與愛莉絲在學校咖啡館的地下室...........



2008年11月6日

11月的沙發電影院 .....去年在馬倫巴

1961|94 min

導演 : 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認為一年前X男和A女真的碰面了.
編劇 : 霍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卻宣稱所有片段只不過是敘述者虛構的.

我們跟隨鏡頭迴旋在華麗堆疊的浮雕、門廊、宮廷式花園中

而真相是什麼? 連導演與編劇 都在唱雙簧






"去年在馬倫巴"故事其實撲朔迷離.最簡單的理解是..
X男在馬倫巴遇到A女.跟她說去年兩人在此發生的戀情.
A女原本對此毫無印象.但是最後卻選擇拋棄丈夫M男而跟X男走.
似乎A女一開始並不認識X男.
與其說A女忘了去年在此與X男的戀情.
更可能X男根本認錯人.或是為了把A女胡亂編造故事.
(只是他不說我們上輩子在一起.而是大膽掰說去年在一起)
雖然X男有一張不能說明什麼的A女獨照.
其實A女房間抽屜裡有一堆類似照片.X男可能偷偷潛入過.
但A女最後似乎被這些胡言亂語打動了.於是拋夫求真愛.

不過故事真的是這樣嗎?
故事可以重新排列組合..
X男與A女這對私奔的戀人可能在回憶往事.
兩人的記憶有些落差.他們藉由對話不斷拼湊共同的過去.
譬如在酒吧前X男第一次回憶A女曝光過度記憶退色的房間.
A女說所謂的一面鏡子其實是掛一幅畫.還有屏風.還有梳妝鏡子...
之後X男便修正記憶中A女的房間.
所以不僅是X男在編故事.A女也參與一起編故事.有時兩人也有爭論..

不過故事真的是這樣嗎?
故事可以重新排列組合..
到底是如夢般的真實?還是真實般的夢境?


關於導演
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1922年6月3日-)是一位法國導演,
也是法國新浪潮的成員之一。


去年在馬倫巴
★ 榮獲一九六一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 一九六二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最佳影片
★ 一九六三英國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 一九六三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

拍攝電影超過半世紀之久的雷奈,早在「法國新浪潮」時期就以【廣島之戀】(1959)、【去年在馬倫巴】(1961)奠定了他在影史上的不朽地位,尤其他和法國新小說作家的密切合作,更為人津津樂道。然而雷奈的創作並未因此定於一尊,他的風格多變,共有8部作品被法國影評人協會選為年度最佳影片,【天意】(1977)、【我的美國舅舅】(1980)、【吸煙 /不吸煙】(1993)、【法國香頌DiDaDi】(1997)、【喧嘩的寂寞】(2006)也各在在坎城、柏林、威尼斯影展以及法國凱撒獎得到不少獎項,堪稱永遠走在時代尖端的電影大師。

1961年【去年在馬倫巴】在威尼斯影展首映的時候,前半部不斷有觀眾發出笑聲,當時我轉過頭對影展工作人員說:「停止放映吧!太令人痛苦了!」他當然沒同意。接著隨著時間緩慢溜走,一種肅穆與安靜的氣氛開始籠罩全場,然後大部分觀眾開始鼓掌喝采,最後便是一座金獅獎了。我的導演生涯原本在那天晚上差點就結束了。(亞倫雷奈)




以上自UTUBE連結的影像與音樂為後人重新混音向大師致敬版本


原子映象新浪部落格更完整的介紹"去年在馬倫巴"也有英國樂團BLUR的music video致敬版。

http://blog.sina.com.tw/atom/article.php?pbgid=17143&entryid=5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