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8日

哲學之道

by 簡銘甫


如果說泡茶、喝咖啡聊天是我們東方人減壓的休閒活動,那麼德國人減壓的方式一定就是散步。散步SPAZIERGANG在德國已經超越了國民運動的意義,逐漸成為撫慰現代人心靈的儀式。

德國人的散步可大可小;小到家常便飯似地在自家社區裡閒逛,或是在附近大公園裡繞圈;大到專程開著車子到市郊的森林裡漫遊。歌德、赫塞、黑格爾都是喜愛散步的德國文哲,海德堡甚至有條路叫「哲學家之道」。日本人號稱是亞洲的德意志民族,京都的「哲學之道」不只拾人牙慧,小橋流水與櫻花遠山層層疊疊,也成就了獨特的扶桑美感,讓大和民族可以在幽靜的小徑上沉思。

散步就像是轉換心情的潤滑劑,也是減壓的肢體運動。我一直認為法國人聒噪乖張,情緒像是破表的壓力鍋,漸漸開始對巴黎這個髒亂的城市感到不耐煩。但去年秋天於巴黎訪友時,朋友突然問我是否去過PROMENADE PLANTEE?我無辜地搖了搖頭,壓根沒聽過。後來我才明白,讓這個老巴黎引以為傲的從來就不是羅浮宮或聖母院,既也不是艾菲爾鐵塔也不是香榭麗舍,而是這條位於巴士底附近,由60年代一條老鐵路改建而成的「綠蔭步道」。

在出發一探究竟之前,我一直以為「綠蔭步道」是項了不起的工程,後來才發現它平易近人到幾乎隱沒在一長串建築群裡,只有地面的磚造拱型結構讓人稍稍留神。架高的步道全長 4.5公里,路面不寬但是綠意盎然,看不出原來是鐵道路線,步道的中段有個社區公園,一條拋物線吊橋跨過碩大的草皮延續了整個步道,一直通到環城大道東。這裡的居民多為外籍移民或是勞工階層,因此少了裝模作樣的布爾喬雅情調,全是貨真價實的社區營造,提供十二區的居民一個友善的空間,也活化了當地的生活型態。

紐約曼哈頓這幾年也有一個類似的廢棄鐵道改造計畫叫HIGH LINE PROJECT,這條廢棄鐵道於30年代興建,並於80年代功成身退,長度只有巴黎的一半。這個計畫其實剛開始只是社區民眾架設的網站叫FRIENDS OF HIGH LINE,後來由於許多熱心民眾參與影像拍攝、文史記錄,其中還包括了影星愛德華諾頓等人大聲疾呼,終於這條鐵道免除被政府拆除的命運,並且決定改建為徒步公園,發包國際競圖,預計今年分段完工開放使用。

這讓我想起台北市原來也有一段別具情調的鐵道,由台北車站一直延伸到松山車站。這段鐵道最早也最豐富的記憶其實在中華商場,商場大樓緊貼著鐵道,當中還夾雜好幾個平交道,叮叮噹噹的聲音最勾人回憶。可惜中華路這一段目前已經拓寬為商用步道,絲毫不見昔日光輝歲月。從台北到松山的鐵道,最後被規劃為公園用途的,只剩華山藝文中心後面延伸到台北車站這一段。華山的這一大塊公園綠地也算用心良苦,還保留一小段酒廠專用的鐵道,讓來這裡散步的市民追憶過去關於鐵道的記憶。

都市更新計畫就是這麼無情,考驗著規劃者的才能,也試煉出政治家的智慧。眼高手低者,只懂得蓋一堆無用的紀念碑;洞燭機先者,總會給城市留下些文化遺產。

柏林從大戰後的浴火重生,一直到兩德統一後的發展磨合,是最懂得謙卑的城市。這個城市從來不吝嗇給市民寬敞空間,大得幾近奢侈的公園「TIERGARTEN」令人艷羨,而最近一條從國會大廈沿著施普瑞河SPREE兩旁鋪設的步道,更替柏林市民再生了一個休養生息的空間。新舊並陳的後現代景觀,順著施普瑞河一路由國會大廈經過中央車站、總理大廈再到被暱稱為蚌殼屋的「世界文化之屋」DAS HAUS DER KULTURENDER WELT,在視覺上形成一條由灰色水泥所鋪陳的哲學之道,開闊親水的景緻不僅吸引愛散步的柏林市民,更讓遠道而來的觀光客流連忘返。

下一次我義大利朋友朋友來柏林,第一件事一定帶他來這裡散步,他最近常批評德國人已經不再上教堂了,我要記得跟他說,德國人如今不上教堂,他們改去散步。

(原文 for PPAPER BUSINESS,2009 March)
_簡銘甫及其遠方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