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5日

這裡的風景濕漉漉---"無愛繁殖"讀書會後記


今年三月開始,大塊文化在學校咖啡館地下室每個月有一場一塊讀小說讀書會,他們邀請了講者,匯聚了許多愛唸書的讀者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六下午,點了杯咖啡到地下室,坐在沙發上專心的聆聽講者分享書裡的觀念與絃外之音....
以下文章從讀小說的部落格---這裡的風景溼漉漉----節錄的讀後感想


就 在這次讀書會(1025日)的前幾天,碰巧聽到馬世芳在廣播電台節目裡播放了披頭四的名碟,就是俗稱的「白色專輯」,紀念這專輯發行四十年,這張我從前也聽了上百遍,後來借給一個不太熟的朋友,竟然就沒回來了(算他識貨),我有很多CD都是這樣消失的,印象比較深的還有滾石樂團的單曲全集,仿LP大盒裝的五牒一套,損失更多了……話題好像叉開了,反正是要說幾年後偶然再聽到自己熟悉的歌的確相當愉快。「白色專輯」其中一首有重金屬味的〈Helter Skelter〉特別讓我耳朵直豎,這首歌衍生的故事駭人聽聞,好巧不巧跟我們要讀的小說《無愛繁殖》牽上了線索,聽馬世芳講 我才知道這首歌引起了一九六九年的「曼森事件」,簡單說就是以查理‧曼森為首腦的邪教組織的集體連環屠殺事件,一宗是闖入導演波蘭斯基在加州的宅邸中虐殺 了數人,包括導演懷孕中的妻子,導演剛好不在家逃過一劫(波蘭斯基是在波蘭長大的猶太人,小時候也從納粹魔掌中逃出過,他對宿命的感受力一定極強)。曼森 宣稱他在披頭四的〈Helter Skelter〉這首歌中聽到天啟,讓他以為他們有義務進行種族階級屠殺,而事實上,這首歌不過是保羅‧麥卡尼的遊戲之作,內容毫無意義,他只是要跟「誰」樂團的某首歌比吵而已。


《無愛繁殖》中帶出「曼森事件」的是作者所安排的一個配角──老嬉皮的兒子大衛‧迪梅拉,以他的虐殺情節(當他這類人對無節制性愛、馬戲團式性愛、性虐待都無法滿足後的惡的演進)與「曼森事件」相比較,反映出那個時代極端自由主義的價值觀錯亂。

大 衛‧迪梅拉對當時邪惡的代表米克‧傑格(滾石樂團主唱,巧合又來了)的崇拜在文中表露無遺:「米克傑格就是當時全世界最大一個紅歌星;有錢、被捧上天、虛 偽,他是所有大衛夢想成為的榜樣。他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為他就是邪惡,他是邪惡完美的代表,而大眾最崇拜的正是這種不受懲罰的邪惡的化身。」

從 這個脈絡下的社會角度來看,《無愛繁殖》是一本企圖挽救社會的小說,這個社會過於自由而失序,失去了道德、信仰和價值觀,即將步入毀滅的階段,小說似乎想 要發出一些警示,透過兩兄弟的愛情故事(失敗案例)來印證。這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哥哥布呂諾對愛有強迫性衝動,弟弟米榭則是對愛情冷感,感情路皆不 順遂,他們到了中年,終於各自找到稱得上愛人的伴侶,但悲哀的是,死亡也即刻找上了他們的愛人;最後哥哥瘋了,弟弟醒悟了,身為分子生物學家的弟弟進行改 良人類基因的實驗,意圖複製出完美新人類,為的是讓人類未來不再為愛情慾念、為繁殖的得失而苦惱,更為了尋求一種合諧的社會秩序使人類可以永續生存。

這 裡引出了《無愛繁殖》的另一個層面,從生物科學的角度看,複製完美新人類當然存在許多懸疑未知,不是像小說中幾筆帶過那樣簡單,小說只是一種預示。這次的 導讀者伊格言剛好是學醫而從文,他對於兩者之間的關連的確心有所得,導讀多半從這些方面出發,從分子生物科學上面琢磨了許多例子,如減數分裂的拓撲學、莫 比亞斯之環(說是台中科博館有陳列)、測不準原理、希爾伯特空間理論、葛里菲斯一致性故事、波粒二象性……(天啊,我記不得了!)總之,他認為這種夾議科 學理論的小說寫法頗有意思(有點像是在看有線電視的「發現」頻道),儘管有些理論寫得模糊曖昧,大體上對機械論的生命觀,對那種孤寂冰冷的環境意象及人類 未來毫無出路的感覺描寫得很深刻。

情節的結局是設定新人類研發成功,甚至安了個確切日期:第一個複製人出現在二○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小說就在這荒誕諷刺的樂觀中畫下句點。這個人類基因改造的結論太快太美,但看起來也似乎不是絕不可能。我們現在已經吃基因改造的食物很久了,不久之後我們 孩子喝的牛奶也極可能是複製牛的奶,人類改造了人類以外的任何東西,當然可能有一天自己改造自己。
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要進入小說所預言的下一個階段──無愛繁殖的美麗新世界,還有二十年左右。

真的是這樣嗎?人類是那麼的自私、懦弱、怕自我分析、怕疼痛、怕手術……

10/25認真讀小說

12 /27下午將有最後一場《說吧,記憶》+《幽冥的火》
也許你沒看過這本小說,但有空來聽聽小說也是一種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