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9日

學校咖啡特別議題-3

中輟生的需求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開門。
馬太福音77

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
約翰一書416


面對中輟生對於愛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呢?這真是大哉問。

面對人對於愛的需求,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愛這個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很快令人想到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他將愛視為與自我隔離相對的概念,且是能打破自我隔離困境的關鍵。

好吧,身為一位基督徒,為了公平起見,我得告訴你他也是個很酷的基督徒。
問題是,至今已經淹沒在後現代到不行的墮落世界裡,誰還在意愛呢?
越來越高的離婚率、越低的出生率、越晚的婚齡、越大的恐婚感、越速食的男女情感、越深的空虛孤獨感,人與人之間的真愛與虛言往往僅一線之隔,甚至真愛成為人們不敢奢言的夢想。承認吧,這是事實,這就是末世的日子。

然而,越多人迷失在末世的日子,越說明愛的重要性和意義,遠超過歷史上人類所曾闡明的那種愛。
事實上,只有愛本身能夠說明愛,顯明愛的價值。

那每一個空虛迷茫的人心中,看似黑暗沒有前景的生命,愛就是一道光,一股活泉。
前述末世墮落之城的各種症狀都說明了這世代對愛的需求是如此巨大。
對基督徒而言,聖靈會讓他知道這就是基督再臨的徵兆,換言之,也是上帝國度的降臨。對一般非基督徒來說,也應該明白尋見愛,遲早成為自己生命裡重要的功課,沒人能倖免,只要某個夜深人靜時,突然一個人面對自我,你就逃不掉。

我們得承認,我們都有對愛的需求,面對中輟生的需求時,其實很需要自我覺察我們本身需求上的問題。否則,我們對中輟生任何的幫助都比較像請鬼拿藥單……

有能力自我覺察後,我們再回到那個大哉問「面對中輟生對於愛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或許,Maslow的需求理論提供了我們嘗試回答的有效依據。根據該理論,人類必須先後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最後才能達到自我實現。愛與隸屬的需求是在滿足生理、安全需求之後的需求。因此,中輟生對於愛的需求,若沒有生理、安全需求之基礎,是不可能奢談的。滿足中輟生生理、安全需求的最小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個人所依存的家庭。掌握其家庭脈絡與成長史才能掌握中輟生適應困難的緣由。例如,中輟生的家庭是否為單親、繼親、隔代教養、外籍配偶,這涉及該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條件,是否能滿足孩子的生理、安全需求。又如,中輟生的家庭是否有家暴問題,甚至性侵,這也造成安全需求之不足。再如,中輟生雙親忙於賺錢,疏於陪伴孩子,則可能直接影響愛與隸屬需求的匱乏。

進一步觀之,家庭中的夫妻關係也可能造成中輟生在安全需求的問題。
夫妻間的衝突未能順利解決,孩子被捲進來後,轉移了衝突點,成為壓力出口。
為了觀察夫妻關係,則可藉由人際依附類型來分析。原生家庭早期經驗對人際模式影響極大,人際依附類型在幼年時期就開始發展,是一種持久穩定的人際親密關係傾向或人格特質。往往這樣的依附類型會在異性交往或婚姻關係中顯現出來。這樣的依附需求,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狀態。根據正向和負向的自我模式,以及正向和負向的他人模式,可交錯區分成四種依附類型,焦慮型依附、安全型依附、逃避型依附、排除型依附。

因此,夫妻關係的依附類型有助於幫助我們掌握中輟生在愛與隸屬需求上缺乏的深層原因。進一步分析,還可以探討家庭成員的權力關係、信念、解決問題的模式、內部成員是否相互支持,以及家庭的生命週期,例如有新生兒降臨、孩子青春期、孩子離家讀書等。儘管如此,這些分析都是為了指出家庭如何造成中輟生在愛與隸屬需求之不足。

「沒有壞孩子,只有心靈受創的孩子」,這話對基督徒來說可以從罪的角度理解,是墮落世界的罪傷害了無辜的孩子,而無辜的孩子又用了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回應世界。

我們應該恨的是罪,而不是罪人。

對一般非基督徒來說,要不把中輟生當成壞孩子恐怕很難,但我們至少可從心靈受創的角度試著理解。不論是直接被言語或暴力傷害,還是遭到拒絕忽視冷漠的棄絕,都會對孩子造成創傷,其心理反應大致有三類:創傷景重現、過度警覺、逃避退縮。在經驗重現上,孩子外顯行為會好動、攻擊、重複與創傷有關主題的遊戲;在過度警覺上,孩子會社交退縮、誇大驚嚇、失眠;在逃避退縮上,孩子會避免舊地重遊、繞道而行、避免與相關人物互動、談話、甚至退化。因此,我們對於中輟生的「怪異」行徑,顯然不能簡單的用「壞」孩子來進行道德評判。


花了這麼多篇幅,其實都在認識孩子,甚至是認識自己的不足。看似我們什麼都沒做,其實我們已經做了最重要的事了,就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我們可以暫時得出一個結論,從愛的角度傾聽、陪伴和支持,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雖然,這看似是老生常談了,但我要挑戰一種對這老生常談的反動論述,即「我們應該從愛的角度傾聽、陪伴和支持,但是對中輟生的效果很有限」。這種反動論述,使用「應該」一詞,表達了一種看似願意的虛偽態度,又用「有限」來否定愛的大能,在尚未行動之前就扼殺了中輟生被愛的權利。我們有什麼能力可以斷定效果有限呢?萬事互相效力,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誰能知道過去曾付出過的愛,將起關鍵作用呢?當愛起作用的時刻,是一種永恆,因為時間在愛面前將被屈服,所有過去的、未來的,都在愛裡頭融為現在的永恆。因此,若非無知,那種反動論述絕對是一種偽善、驕傲、自義的惡毒心態。


更具體地說,我們愛的傾聽、陪伴和支持可以使中輟生自己原有的人格發展中的正面力量茁壯。根據Rogers的個案中心理論,人類唯一的動機力量是自我實現傾向,他相信人們在這種天生的成長潛能下,可以從相反的一端調整回來。我們所澆灌的愛或能幫助中輟生在需求層次上滿足,剩下的就看他自己和上帝了。所以,就試著愛他們吧!你若未曾自我覺察愛人的能力,那麼請不要隨意論斷中輟生。其實,人的愛很有限,承認我們的愛是有限的,我們是需要幫助的,這或許是面對中輟生對於愛的需求最好的方式。
BY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