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

獨立文化向北的可能


可能是下雨天加上氣溫又低,蒙特馬爹Montt Mardie來台在學校咖啡館的首唱再半小時就要開唱了,人還是稀稀落落。老闆之ㄧ的揚恩碰到我就說: 劉同學,沒甚麼人來耶,打電話找人來吧....。這應該也算是獨立音樂往北移的測試,以往公館、師大文藝青年、搖滾樂迷都是聚集在像The Wall、女巫、河岸留言、海邊的卡夫卡以及地下社會;青田街上的學校吸引的族群就比較偏向設計、fashion,加上周邊住家又多,獨立音樂在這可行嗎?

我們都多慮了,從Nylas暖場開始,陸陸續續有不少人進場,除了南區的學生小粉絲,觀眾年齡層有往上的趨勢。隨著電影<練習曲>的配樂,場子也逐漸熱了起來。蒙特馬爹本人雖不像照片那般俊秀,但當害羞的北歐大男孩ㄧ拿起吉他,立刻就變成飽足自信的發光體,他的歌聲有種something,ㄧ股吸引人的特質,像他這樣風格的歌手,在'ECOLE cafe表演也許比台、師大更適合。

##CONTINUE##獨立音樂的範圍幾乎都在南區,內湖的植樂空間,不知是地點還是周邊族群的因素,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想像中轟動。今天算是"ECOLE cafe第ㄧ次的大型活動,辦的很成功。是地點還是活動吸引人,我想都有吧。跟'ECOLE合作的默契音樂聰明策略是: 找Nylas暖場,畢竟蒙特馬爹在台灣的知名度還沒打開,起碼可以從Nylas的樂迷延伸。獨立浪潮往北,可能嗎?不知道,但是確定的是咖啡館肯定扮演決定性的關鍵角色,尤其是風格鮮明的咖啡館。

好比公館的海邊的卡夫卡,1976阿凱本身就是搖滾歌手就不用說了,他也很清楚咖啡館本身就是平台。除了LIVE音樂,去年11月起卡夫卡也籌劃了[咖啡與煙,還有電影],每個月都編輯主題播放電影,迴響很熱烈。同樣的方式'ECOLE也很適合,經營魔椅的銘甫、室內設計的揚恩,對文化創意、美感生活都有敏銳的嗅覺。再加上這兩家咖啡館地方都夠大,卡夫卡是可以隨機把空間清出來運用,而'ECOLE則是在空間規劃時就已經把B1的活動空間納入考量了,目前固定的活動只有週六DJ小樹的[地下漂浮]。想像ㄧ 下,如果'ECOLE也開始固定放映電影,依據店的風格選片,同樣也ㄧ定能夠吸引為數不少的電影同好,再加上不定期的跨界活動。或許將來,每家風格獨特的咖啡館都開始玩自己的遊戲: 音樂、電影、閱讀、展覽.....等,當你打開每ㄧ家咖啡館大門的同時,你都會驚艷不已,這是連鎖coffe shop做不到的事。深根台灣的咖啡館文化加上crossover的元素,甚至會引發ㄧ波新的文藝復興運動,也許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1/26/2008



植樂空間
海邊的卡夫卡
默契音樂 silent agreement

2008年1月25日

PHANTOM OF CAFE 維也納咖啡館


再也沒有一個城市,比維也納夠資格,把咖啡館文化當作是守護一整個城市的精神堡壘。這裡的百年咖啡館裡不只有濃郁的咖啡香,還有漫步在時光裡的幽靈,日復一日坐在同樣的座位上,彷彿已經有好幾世紀這麼久。咖啡從來都不是歐洲的發明。十七世紀時入侵的土耳其人沒有給歐洲留下太多人文遺產,但卻帶來日後偉大的救贖─咖啡。光是在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城裡就已經有600家咖啡館,醞釀出近代歐洲文藝思想的大躍進。但是千萬不要以為維也納只是個沉緬在舊日美好回憶的城市,食古不化。維也納從來都不滿足於過去。正確來說,不是舊日歷史成就了這個城市,而是不斷創新的維也納市民讓這個城市持續發熱。維也納市民在往日既有的根基上創新,不慍不火,反而更讓歷史顯得經典而不朽。只要走一趟這裡的咖啡館,我們便可以細細感受到維也納市民的溫度,以及所可能創造出來文化的深度。

進入維也納咖啡館,不需要熟悉任何規則,只是隱隱約約感受到一些細節的規範,一種說不出來的儀式。這就是我認為維也納咖啡館迷人的地方。「神,就住在細節裡」,日本人貼切地點出了所謂「細節」在文化裡的無形價值。這細節,可以小到杯盤的使用、水杯及湯匙的陳列,大到桌面花崗石的顏色、沙發的提花絨布料。總之,就是這些有形無形的細節,讓維也納咖啡館成為眾神遊戲的後花園。

##CONTINUE##

在維也納咖啡館裡,所謂的「一杯咖啡」,絕對包含了一套白瓷咖啡杯盤、一個鍍銀或是白鐵托盤、一杯水、一個湯匙、一張紙巾以及幾塊方糖。湯匙通常擺在水杯之上,提醒客人在品味咖啡前,先喝一小口水,醒醒味蕾。對我而言,成套的咖啡杯盤,以及托盤上擺著一杯水,缺一不可﹔就好像盤子以及刀叉湯匙之於食物,或像是靠枕之於沙發一般重要。這個小小的儀式,讓喝咖啡這個動作,顯出了人文的深度。

再來,我們注意到了衣架。每隔幾張座位之間,就會有一個衣架。不知不覺間,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量度,衣架也從簡單的功能性,一變成為維也納咖啡館裡不可或缺的畫面。也因為這樣,空間畫面變得乾淨起來,Thonet咖啡椅上不再掛滿人們的衣服,人跟椅子桌子合而為一,成了賞心悅目的視覺單位。

牆上的大鏡子閱歷過無數人的分分合合,見證了咖啡館裡多少的傳奇。於是我們總會從鏡子裡看見一整家咖啡館,從鏡子裡看見自己,從鏡子裡捕捉到流轉的光陰。無論是水晶吊燈或是玻璃燈罩吊燈,一整排高高懸吊的奶黃色發光體,讓維也納咖啡館同時有了溫度跟亮度。他們像是這個空間裡的眼睛,看見木頭窗框溫潤的顏色,看見大裡石桌面的反光,看見皮沙發斑駁的裂痕。

教堂般高度的拱型玻璃窗,對開的絲絨窗簾高高垂下,像是咖啡館的眼瞼。其實維也納咖啡館裡總是不夠亮,也就因為這樣,我們才能肆無忌憚的點亮吊燈,溫情浪漫地垂上絲絨窗簾。

仔細聆聽週遭的聲響,老咖啡館裡是沒有音樂的。但是一切人所發出的聲音,卻自然成了空間裡的和絃,沒有互相的干擾。宛如宮殿般挑高的天花板,功不可沒。聲響在空間裡流轉排解,暢行無礙。我們這才了解,原來維也納咖啡館也可以是最自然的錄音室,獨特的聲效,就叫做臨場感。

煙味似乎注定要成為維也納咖啡館的體味,因為除了星巴客之外,維也納沒有一家咖啡館是禁菸的。也許你偶爾會感動地在某個角落發現兩張非吸煙桌子,但是坐在這樣的角落,反而讓人顯得無地自容。我開始懷疑,燈光的暈黃,是煙霧嬝繞下的折射。

本以為要服伺一家偌大的咖啡館,必定要動員不少人力。然而在維也納,不管咖啡館再大,一個空間裡,永遠就只看見兩位服務生。所有服務生都穿戴整齊畢挺的制服,男生一定打著領結,走路有一定的速度,彎腰有一定的角度。絕不是因為訓練有素,而是職業精神使然。服務生也許不是什麼地位高尚的職業,但是在維也納,咖啡館服務生卻被賦予了幾乎神聖到不可侵犯的權利,因為,他們掌握著一整家咖啡感的速度。是的,速度的徐緩決定了咖啡館的性格。在這裡,服務生動作永遠不急不徐,無論你坐下來多久,都無需因為無人招呼而心慌,他們終究會來的,因為你是在維也納的咖啡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