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

台北電影節《德國09》

《德國之秋》& 《凝視不在》計畫


文、音樂創作者/謝杰廷
劃開傷口,縱身跳入,在血裡泅泳,在不可能癒合的膿瘡裡 溺斃。

《死亡》(Tote). 1988. Oil on canvas, 62 x 73 cm.


  2009台北電影節的主題是德國/柏林。開幕片《德國09》集結了13位導演的短片,對現在的德國提出個人的觀察與質問,呈現出現在的複雜,複雜的現在;《德國09》所接續1978年集合11位導演的《德國之秋》描寫的則是德國戰後Baader Meinhof 的恐怖事件及餘殃
Baader Meinhof 則是《凝視不在》計畫,在李希特的許多畫作裡影響我最深、衝擊最大的《十月》(October)描畫的主題。簡單的說,Baader Meinhof主要是德國戰後的無政府主義者,他們發動所謂的革命,也就是許多暗殺、攻擊行動後,在被捕入獄後,卻接連在接受最後的判決前死於牢裡。


《絞死》(Erhangte). 1988. Oil on canvas, 201 x 140 cm.

因為第一起死亡的時間發生在1977年的十月,所以李希特以十月為題,描畫相關的檔案照片,其中有他們被逮捕的情況、他們的牢房、他們被發現死亡時的樣子、他們的送葬行列等等。德國政府發布的消息指出他們是自殺身亡的,卻仍有許多人懷疑他們是被政府暗殺的。
《十月》與其所描畫的Baader Meinhof,他們喚起的記憶不僅是關於人們對於政治的複雜感受,更使人想到關於戰爭的意義事實上最後總是陷入模糊的記憶與無法避免的爭論裡,這也出現在《德國09》裡。

  在《德國09》裡,我看到的是:盡是殺戮。我卻也感到這不僅是德國的歷史,而是人的歷史,我們的歷史。即使其中一些導演的短片並不直接觸及歷史、戰爭、或是政治,他們所呈現出的現在仍是無力的,對於歷史、戰爭、或是政治的無力。
  在德國,納粹與猶太人的殺戮已成為一種藝術,在德國,劃下極深、極大的傷口。戰後,記憶剩下流血與膿瘡,僅剩死亡是唯一的,最後的癒合。戰後,試圖清結無法清結的清結,換得的卻不是開始,而是空白,失去父親。戰後的德國,孩子們最常問父親的問題是,「你在戰爭時是做什麼的?」他們最常得到的則是緘默。這是恐怖的問題,這是恐怖的緘默。焚書、焚書,殺戮、殺戮,這是康德與歌德的德國。激昂的、壯闊的一首首交響曲,伴隨著緩和的慢板,成為焚書的,殺戮的和諧。父親與記憶成為緘默與空白。



《被槍殺者》(Erschossener 1, Erschossener 2). 1988. Oil on canvas, 100.5 x 140.5 cm.


  這傷口,是劃下了,不是劃在歷史上,而是就劃在人的臉上,劃在我們的臉上。
  《德國09》與《德國之秋》一起拉扯出一段段恐怖的記憶:戰後的德國,仍盡是殺戮。

  2009台北電影節其他的相關他影片有:《德國,蒼白的母親》、《第三代》、《心的居所》、《解放者得自由》、《兇手就在你身邊》、《女攝影師,圍牆以西》。

這是九月將在學校進行《凝視不在》計畫的杰廷,在這次台北電影節中看見的傷口,深深的刻畫在納粹與猶太人的屠殺,成為一種藝術;僅剩死亡是唯一的,最後的癒合。《凝視不在》將透過李希特《十月》(October)的系列畫作,用音樂陳述這一段歷史。

最後讓我們在顧爾德的琴聲中,找回一點和平與寧靜吧!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Glenn Gou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