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9日

台北藝術節

堅持自我的文琪與迷幻英雌


文/劉麗婷(臺北藝術節發展部經理)

我跟文琪相識於十多年前的光環舞集,那時候我從大學畢業沒多久,因為喜歡跳舞而進了舞團作行政。文琪是嘉義女中舞蹈班的學生,是光環的劉老師及楊老師在嘉女的學生,嘉女畢業後,他沒有去考北藝大或台藝大或文化的舞蹈系,他去念了一般大學:輔大外文系(主修法文)。我想他是無法忘情跳舞吧,所以在念大學的期間就跟著舞團練習,後來也在多個作品中擔任重要的角色(我都懷疑她有沒有好好念大學)。也因為跟著舞團國際巡迴,而認識了艾寇.倫茲Arco Renz 及比利時靛體舞團Kobalt Works的團員們,展開了他與靛體舞團的合作旅程,巡迴歐洲與亞洲各國。

這幾年,當他自長期的世界巡迴抽空回來休息的時候,我們就會在台灣相遇,每一次見面我都發現他更成熟、更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關於這次作品名稱,我們也討論很久,北京將這支舞直接翻譯為《女英雄》,但他希望這個舞名《heroïne》中隱藏的海洛因那種迷離的意思可以被顯現出來,所以將舞作的中文名稱取為《迷幻英雌》,希望更符合舞作呈現的感覺。

我覺得文琪跟一般台灣舞者不太一樣,他沒有經過長期的學校舞蹈教育,而是跟很多不同的人合作,獲得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養分,他曾經跟我說過靛體舞團的編舞方式像是在作一個研究論文,當鎖定主題之後,他們就會開始蒐集所有的資料和報導,甚至進行問卷調查的工作,再將這些研究後的結果編成舞。而他也在這樣嚴謹的創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舞蹈風格。
初看文琪的舞蹈演出,會先被他體內所蘊藏的能量所吸引,那是一種從肢體的末梢流洩出來的力量,彷彿可以看見能量像電流似的從身體發出來,這個能量讓他在舞台上充滿自信與強悍的美。而在《迷幻英雌》這個獨舞作品中,更能充分的看到這個特質,動作的本身從東西方對於垂直與水平、時間與空間不同的觀念所發展出來,而銀色的舞台加上閃著金屬光澤的肌膚,很難不被這個充滿能量的舞作吸引。

我一直很羨慕也很佩服文琪,他作了我不敢做的事情,即便不是舞蹈專科出身,他還是憑藉著對舞蹈及創作的熱愛,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第一次看到這個作品是兩年前,只拿到演出DVD就讓我一直期待看到真實舞台的呈現,在這二年間,這個作品演遍世界各地。終於在因緣際會之下,臺北藝術節可以呈現這個作品,希望大家可以進劇場,看這個非常特別的作品。

---

舞蹈在台灣一直是一個很弱勢的藝術工作者,經過那麼長久的訓練與養成,最後卻無法專心在自己喜愛的事情上,也沒有一個足夠的市場可以支持他們繼續下去。想起剛過逝不久的Pina Bausch對舞蹈劇場的奉獻,想起雲門在國外能發光發亮,我們是不是該給這些舞蹈家更多的掌聲與鼓勵?一起進劇場為他們喝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