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0日

《天空展覽–慢舞Slow Dancing》

頂尖舞者與視覺藝術的完美結合


《慢舞》

2007年在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所推出的大型戶外多媒體藝術作品。
導演大衛‧麥可雷克長期拍攝舞蹈演出,一直期許攝影藝術突破單一秒殺的時間限制,
捕捉舞者迷人的肢體律動,《慢舞》因此誕生。




《慢舞》邀集了世界級舞蹈大師威廉弗塞、崔莎布朗、比爾提瓊斯,以及台灣之光許芳宜、吳興國等49位來自芭蕾、現代舞、京劇、傳統民族舞蹈、霹靂舞與迪斯可等舞者共同參與演出。
導演大衛‧麥可雷克拍攝每位舞者即興舞出的五秒鐘動作,再利用彈道測試或汽車衝撞實驗的高速攝影技術,以每秒1000格的高傳真 畫質(標準錄像每秒可捕捉30格),將五秒鐘的舞蹈,延展成十分鐘的影片。
每一次播放循環中,三張一組的人像錄像,將以隨機的方式呈現,使得觀眾能夠同時 比較不同風格與文化的舞者。

Emine Mira Hunter視覺藝術家,也是蘇菲梅勒維迴旋僧的第二代舞者



觀眾可以遠眺、可以仰望;可以選擇聚焦在單一舞者的完整表現,或是觀察三幅銀幕間的互相關聯,摒氣凝神等待著螢幕上細微的變化,細看每位舞者的呼吸、肌 肉、表情和身體的律動,捕捉到那些往往逃過我們肉眼的細節。慢速中,舞者的跳躍呈現飛翔與無重力漂浮的奇幻視覺效果;舞者的肢體脈動與身體肌理清清楚楚地 展開,而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和技巧亦讓人一覽無遺。




《慢舞》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首展後,隨即受邀到洛杉磯、多倫多、威尼斯、漢諾威等各地巡迴,此次臺北藝術節的演出,是亞洲首展。
同時,配合臺北的展覽,特別在中山堂迴廊規劃《慢舞創作紀錄短片展》,所有創作過程及各項先進技術的應用,都將在影片中揭露,是了解《慢舞》展覽的最重要且最清楚的媒介。


導演的話

「天國有一把豎琴;這把人間的豎琴是其相似之物」
吠陀經典Sankhyayana Aranyaka, 第八章, 9

《天空展覽-慢舞》臺北展出計畫,從去年開始討論逐漸成形,但其構思是更長時間的發展。很難說明白,到底是那個因素催生新作品,或是那個衝動孕育新作品,過程中不斷重複出現的議題、激情和奇想,還有藝術家的意志力與機會、才情的融合,都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

但是有一種衝動很明顯:我愛舞蹈。我愛看舞蹈。我愛舞者們所做的事,他們所代表的一切。然而,舞蹈是一種被大眾低度欣賞的藝術形式,美國的藝術補助機構-- 國家藝術基金會(NEA)告訴我們,在美國只有百分之8的人口看過現場的舞蹈表演。這點讓我有了創造一個以歡慶舞蹈(不限舞蹈類型)為主要概念的視覺展覽的想法,試圖去捕捉不同媒介中舞蹈的「本質」。

第二個衝動則是我與生俱來想要創作人物肖像的感覺,最好的人物肖像教導我如何觀看我的人類同伴們,看得更久、更用力、更深刻。身為一個人物肖像藝術家,這是我努力要做的。不管何時何地,我都很樂意創做任何人的肖像,但是以舞者為主角則帶來了一定的樂趣。

我所做的每一項作品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那是一種出自對美的心領神會,點燃人們具創意的想像力,以及讓人們充滿奇異之感,甚至愛的感受。我最終感到興趣的,是藝術的神聖潛能—不僅是製造美麗之物、而是能帶來祝福的作品。

美國著名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曾說,詩人只為一個原因而寫—為見證奇觀。我認為這也是舞者為何跳舞的原因。文化評論者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經指出:「沒有一種藝術像舞蹈一樣,如此巧妙地從精神生活(優美,昇華)中擷取譬喻……」。但是我也相信,對成就舞蹈和舞者而言,那些更困難的、擷取自以下生命的譬喻(重力、掙扎、徒勞、跌落)也同等重要。套句法國哲學家西蒙娜‧韋伊(Simone Weil)的話,優美也是降落動作的法則—有些人跌至高處。

我不是舞者,雖然我與舞者Wendy Whelan結為夫妻,有此非比尋常的女性和藝術家陪伴我,實為我生命中最偉大的驕傲。認識她、並見證她生命和工作所交織的光輝,則以最簡單、但同時也最困難的方式影響我自己。
—David Michalek




更多關於舞者介紹---->請點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