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
週一聽音樂
西貝流士看人生
今天要來個氣質又具學問的星期一早晨。感受北歐環境下造就的民族性格與文化情感,並且感謝我們的春暖花開!
(文/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世上每個民族性格的發展有其脈絡可循,位於歐洲北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芬蘭,因地理位置的必然性和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培養出芬蘭人強韌而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也造就了古典音樂史上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愛國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
從芬蘭的地理位置來說,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大小湖泊,形成了芬蘭這個「千湖國」的險惡地勢,加上每年長達八個月的冬季,芬蘭人民勢必與大自然搏鬥方能存活下來;再就歷史發展而言,芬蘭十一世紀開始遭到鄰國的入侵、十六世紀起被瑞典統治,直到十九世紀淪為俄 國的附屬國,長久以來一直處於被奴役的地位。十九世紀末,在一片風起雲湧的民⋯⋯族主義浪潮中,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強迫芬蘭人接受俄國文化,並剝奪其自治權與言論自由,終於激起芬蘭民族意識的覺醒。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西貝流士誓言以音樂喚醒芬蘭人民,為反抗暴政、爭取獨立放手一搏。
西貝流士在兩歲半時喪父,後跟隨母親回到娘家生活,因母親的娘家充滿了音樂氣氛,讓西貝流士姐弟三人都有機會接受音樂的薰陶並學習樂器。除了鋼琴 以外,西貝流士在小提琴方面有相當出色的表現,也曾立志成為小提琴家,但這個夢想卻因西貝流士無法克服性格上的怯懦害羞而無法如願以償,而從這首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中,不難體會出這是他實現夢想的另一種方式。西貝流士早年對於芬蘭文學與史詩傳奇展現出濃厚興趣,尤其特別 鍾情於英雄事蹟,並經常以此類題材進行創作。1902年,他前往柏林親自指揮演出一首以芬蘭民族傳奇為素材的管弦樂曲「傳說」,因而結識了知名小提琴演奏家布爾梅斯特(Willy Burmester),在布爾梅斯特的鼓勵與建議下,西貝流士開始構思創作一部富含芬蘭民族精神的小提琴協奏曲。
創作之初,西貝流士原打算將作品提獻給布爾梅斯特,後來因經濟因素轉而由捷克小提琴家諾瓦契克 (Viktor Novacek)擔任獨奏演出。1903年的首演,因諾瓦契克的表現不如預期,加上擔任協奏的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當時僅有四十五位團員的小規模編制,無法展現出作品應有的氣勢,演出後並未受到樂評家的肯定。雖然事後布爾梅斯特曾向西貝流士表示願意協助推廣這部作品,但西貝流士予以婉拒,並決定收回樂譜重新改寫。經過兩年的沉潛,西貝流士在1905年將修改完成的小提琴協奏曲交給作曲家兼指揮大師理查史特勞斯,並由他指揮柏林管弦樂團舉行首演,邀請小提琴家卡爾‧哈里斯擔任獨奏,演出當晚一鳴驚人。
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的修訂版本在篇幅上精簡了許多,小提琴的炫技方面也相對內斂了些,但小提琴獨奏仍自始至終扮演最重要的主角地位;此外,在樂章轉換間的流暢度及獨奏家與樂團間的和諧度也有大幅改善。更重要的是,西貝流士幾乎將他對於小提琴的熱愛,以及祖國長年處於被壓迫的苦悶與悲情,完全傾注在作品中。以此之故,欲演奏這部作品,除了演奏技巧須達一定程度外,情感的詮釋與情緒的掌握對小提琴家而言才是更高難度的挑戰。
第一樂章在西貝流士心目中的份量,從它佔去全曲一半的時間長度便可窺見。樂章一開始即以少見的小提琴獨奏揭開序幕,宣示小提琴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陰鬱而綿延不絕的第一主題,娓娓道出芬蘭人因長期壓抑而渴望自由的心情,直到一段熱烈的裝飾奏高潮後,在大提琴和低音管的帶領下由樂團接續發展出新的樂思,低音聲部彷彿母親溫暖的懷抱,自始至終撫慰著小提琴獨奏的情緒起伏。當樂曲走到第一樂章的中段後,沉默的小提琴開始以較為明亮的情緒奏出另一段主題,呈現出芬蘭人強烈的民族情感與英雄氣概。隨即由低音管引出銅管樂器的唱和,引導樂團進入氣勢猛烈的總奏,帶領聆聽者為蓄勢待發的下一波小提琴獨奏蘊釀氣氛。在樂團的襯托下,小提琴獨奏進入最後階段的裝飾奏,在一連串的音階、琶音和雙音奏法中進入最高潮,簡潔有力地結束。
第二樂章有著濃厚的浪漫曲風格,簡短的序奏是由兩支豎笛、兩支雙簧管和兩支長笛營造出穩定的和聲,彷彿再次以溫暖的懷抱迎接小提琴細細道出思鄉幽情。在一段小號與弦樂團的交替輪奏之後,小提琴接續出現不安的情緒,透露出西貝流士的多愁善感與矛盾心情。
第三樂章開始是以中提琴和定音鼓強烈的節奏展開,緊接著小提琴低沉而厚實的第一主題緊緊牽引聆聽者進入西貝流士澎湃洶湧的內心世界。本樂章雖是以節奏明確、形式工整的舞曲風格寫成,但小提琴的裝飾奏部分堪稱精采絕倫、絕無冷場,在聆聽者跟著血脈噴張的那一刻從容地結束全曲。
西貝流士在創作這部小提琴協奏曲的前後,染上了酗酒的習慣,因此曾有樂評家指出,1905年的修正版本並沒有修掉原作的狂亂氣勢,而這股氣勢也成為這首曲子最艱難掌握與表現的部分。二十世紀初期,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受到許多女性小提琴家的喜愛,也許是本曲在陰柔與壓抑中帶有強韌的性格,正好反映了女性音樂家在樂壇中的處境。
因著一個未竟之夢,西貝流士將自己想像成一位神奇小提琴家,進而完成這部曠世鉅作。他曾說:「 在首演當天,我已確認這將會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一部作品,雖然大家至少還要花上二十年的時間才能 體會到這點。」無庸置疑,如今這部作品已被視為與小提琴四大名協(分別由貝多芬、孟德爾頌、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四位作曲家創作)齊名之作。
有機會再繼續為大家介紹更多經典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