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對紀錄片的觀感是沈重或是無聊,直到翻滾吧男孩一片在台灣被熱烈的討論後,看電影的習慣也慢慢的被改變;看完這些紀錄電影之後,我心中的紀錄片其實已經跳脫原有電影天馬行空或是充滿辯證或是其他定義的框架,也許你會藉由導演的鏡頭看到自己的倒影在這些真實的生命歷程裡....
一整個月有探討天才與生命的音樂人生、對自己堅持的街舞狂潮、令人深省的夢痕、不顧一切自助旅行的星期六地圖、三十個受管訓的少年騎著獨輪車環島的飛行少年....每一個鏡頭都是真實發生沒有NG。
CNEX是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全球華人紀實文藝的開發合作與交流推廣。CNEX 計畫用十年的時間,製作一百部主題紀錄片,勾勒出當代華人的社會文化史;連兩年他們辦了紀錄片影展,也都頗受好評,學校沙發電影院選了五部紀錄片在四月份放映,也謝謝CNEX提供影片及其他相關協助。
4/3 音樂人生 pm.9.00
Made in
加拿大紀錄片導演/王水泊
第一次去香港是在97年回歸之前,異想天開的想去目睹一下大英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餘暉,果然沒有讓我失望,雖然沒見到Johnny To(杜琪峰)式的黑社會火拼,卻看到了一個繁榮而有秩序的香港,於是從此喜歡上了這個被稱爲文化沙漠的海市蜃樓般的城市。
久居北美對當代香港電影的關注主要集中在王家衛、杜琪峰等國際知名導演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作品上,每次Air Canada(加拿大楓葉航空)從溫哥華到北京的航班上播放的港片都低俗的令人無法忍受,在北京常有機會看上幾部盜版的拍得還不壞的新生代導演的都市警匪片DVD,香港的低成本獨立電影裡印象最深的是陳果的《香港製造》,但從未有機會看過香港製造的紀錄片,甚至從未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香港這個紙醉金迷的城市有獨立紀錄片嗎?
去年的深秋在CNEX工作坊見到了張經緯,他是我認識的第一個來自香港的獨立紀錄片導演。經緯以前學大提琴,夢想做馬友友,曾經每個周末早上五點多起床,背著大提琴,坐大半天的火車去廣州跟一位原在星海音樂學院的老師上課,有時火車沒有座位,就要站上三個小時。
經緯24歲時考進了一所美國的音樂學院讀碩士,每日苦練拉琴。26歲時愛上了一個拉小提琴的日本女孩,兩人很快結婚,經緯自己說是因爲從妻子身上明白了甚麼叫「才能」,而不得不痛苦地決定放棄了音樂,在大學東摸摸、西碰碰,最終搞上了電影。
我想經緯拍《音樂人生》的動機或許是想用這部紀錄片來緬懷自己獻身於音樂卻最終放棄未能成爲一名音樂家的青春時代。
該片主人公是17歲的香港鋼琴天才黃家正。家正的爸爸當醫生,家境不錯,他11歲時贏得當年的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得以去捷克和當地的專業樂團合作演出及錄音的機會。片子裡有一段六年前去布拉格拍攝的黃家正和捷克樂團排練的過程和音樂會的場面:11歲的男孩自信熟練地演奏著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失去童趣的臉上表情凝重而激昂……我的心一緊,身爲一個父親我想到了小家正恐怕沒有享有過一個普通孩子的自由快樂的童年。音樂會結束後,經緯錄影了一段黃家正父子的對話,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哲理性的問題,小家正多次問到人生的意義……
「我的手爲什麽能動?」
「我為甚麼要彈音樂?」
「人活著爲了什麽?」
「人生就只有音樂嗎?」
11歲的小家正忽然變得極度的憂傷,泣不成聲……我被這個在不諳世事的年齡卻如此悲天憫人的小主人公深深地感動了。
六年過去了,黃家正長成了一個儀表堂堂的翩翩少年。父母的離異對他打擊很大,他時常變得孤獨、狂躁,和那個悲天憫人的小男孩判若兩人:「我死的時候只要是沒有後悔,就可以,管它成功不成功呢。」童年時曾經手把手教他的啓蒙老師Miss Loo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她反復教誨他:「音樂是為了glorify God(榮耀神)」。
4/10 街舞狂潮pm9.00
台灣Taiwan / 2008 / 57 min / 導演Director:蘇哲賢 SU Che-hsien.
「34歲了,還是尬吧!尬到我贏為止!」舞齡17年的阿倫說。阿倫歷經台灣威權體制剛解放的90年代,透過街舞和嘻哈精神衝撞出不一樣的人生。在街舞開始流行前,阿倫早已獨自前往大阪、紐約、歐洲、巴西等地,探索不同的街舞靈魂。
4/17 夢痕pm9.00
9歲,他的政治信仰,就已經是這個政黨,中國國民黨。
他跟著部隊離開父母,走在叢林裡、無人森林裡,白天日本人低飛轟炸這些軍民一路的隊伍,晚上共產黨來抓年輕人,去另一陣營裡,拿他們的槍,瞄準流著一樣血的同胞。
陳一云說:我的父親,他從日本抗戰的炮火中逃亡,國共內戰時期永別親人,遷徙來台後的20年軍旅生涯煙酒未沾,勤習書畫、練文章,只為祖父母臨別的一句話「我們家只有你一個人逃出去,千萬不能學壞啊!要記住,我們是書香傳家啊!」個性執傲的他,一生銜命,為了獨創之路,吃盡苦頭,不求名利使他一貧如洗,卻不曾阻擾他在創作上的發展和心境,這就是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的力道......
對許多美國人而言,「旅行」意味著一段短暫卻昂貴的休假行程,其中包括:五星級的飯店、令人身心舒暢的按摩、奢侈的消費和瘋狂的血拼,而要獲得以上這得來不易的夢幻假期,你可能要縮衣節食,努力工作好幾個月才可能實現。
曾獲艾美獎的製作人,也就是本片的導演布魯克,決定破除迷思,毅然決然地離開那令人欣羨的HBO影片監製工作,帶著
影片呈現背包客的經驗,在緊湊的拍攝步調中,我們隨著導演感受澳洲的盛夏、尼泊爾的革命前夕、越南的荒謬交通,以及歐洲的昂貴消費;然而撇開總是蓬頭垢面或曖昧不明的自我探索這些刻板印象,布魯克企圖挖掘出背包客的真正含義。
「他們說,你好幸運;我說,這無關運氣,是態度」
「你會結交到非常好的朋友,但三天後說再見,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見面」
在一段段訪談的過程中,透過鏡頭,不旦揭露了背包客的愛情觀、友誼以及不同國家的人民對於「旅行」的看法,更呈現了世界各國、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風俗民情。這不紀錄片充滿歡樂與孤獨的探險,挑戰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5/1飛行少年pm9.00
2008 / Taiwan / DigiBeta / Color / 120分鐘 導演黃嘉俊
影片講一群被家庭拋棄、社會局轉介、進出觀護所的孩子,這群桀傲不馴被大眾標籤化的孩子由六十三歲的牧師及盧觀護人,以及一群用生命去愛護關心他們的輔 導老師們,共同經歷1,000公里、二十天,獨輪車環島的挑戰過程,長達一年的訓練,實踐非行少年獨輪車冒險體驗教育。
記得第一次看完這紀錄片,我久久無法自己的落淚,在片中其實也看見自己害怕失敗的過程,只是飛行少年們的害怕會比我們巨大,在螢幕呈現出來的是真切的眼淚....很期待此次的放映,導演黃嘉俊會到學校咖啡館與大家映後座談。
導演說: 「飛行少年有兩個意義,非行少年指的是非常行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是意指希望孩子們可以遨遊在天空,張開雙手,敞開心享受快樂的樣子。而這一部紀錄片, 不是藝術或是導演為主軸的紀錄片,而是關注這一群少年們追求夢想,在他們傷痕累累的人生旅途中,學習放下恐懼,放下過去的悲傷,不顧一切的挑戰人生,昂首 跨步向前去追尋自己想要的成功,去想像自己也可以擁有的快樂。」不刻意掩飾過程的憤怒與挫敗、更真實的感受、跳脫傳統勵志片的飛行少年,也是導演希望能傳 遞的價值。
關於 陪伴少年的一些人
這部影片,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
盧 蘇偉 板橋地方法院少年觀護官,大家叫他,盧觀,本身的經驗從被判定智商只有70,靠著自身的努力,現在已經是板橋法院的專業觀護人,在法院看見孩子們觸法的起 因,都是欠缺愛的經驗和良好的管教,而在一次的機會中,發現了獨輪運動。他說,日本在1980年代發展出強盛國力的獨門秘方,讓小學生開始學習騎獨輪車, 因為獨輪車需要很好的平衡感及全身協調性,還可促進腦部發展,培養自信心,由於學習騎獨輪車不容易,往往需要不斷的經歷挫折才會成功。因此他自掏腰包拿出 年終獎金,前後買了80多台的獨輪車送給少年學園,幫助學園激發孩子。
有趣的是,我們會在影片中看到,大家口裡的盧觀,他所表現 和這一群充滿愛、充滿包容的老師們「不太一樣」。當他看見孩子的冷漠、無動於衷、不懂得體諒包容、自私、推卸責任選擇歸疚錯誤給別人時,他拿出理性(嚴 厲?憤怒?)的教導,告訴孩子面對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自己要負起責任!相較於更生團契的黃牧師和社工們不斷討論,去設想孩子內心的狀況和處境,用愛和 包容給予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感同身受了解孩子的痛苦,完全不同的出發與力量,面對人性的真相,在愛的高點下充滿許多辯論的空間。
黃 明鎮牧師 捨棄高薪從美國回到台灣成立信望愛少年學園,長期奉獻給更生人和失親受暴的少年,帶領著專業的社工和輔導老師長期關注邊緣少年,並透過基督的愛改變對年輕 的孩子面對人生態度和想法。牧師表示:「這類曾被社會和家庭遺棄的孩子,個性都較為孤僻,沒有自信心,做事情都提不起勁,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學了獨輪車 後,整個人都精神了起來,現在每個孩子都是抬頭挺胸的模樣,因為獨輪車,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他們亟需要有成功的經驗,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耗費這麼 多的人力和物力,就是要他們了解到被愛和成功的經驗是如此的重要,這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走向。這樣的投資,就是要給予這群少年去體驗從來沒有被滿足 的愛和成功經歷!」
關於 獨輪車
顧 名思義獨輪車只有一個輪子,在中國西漢晚年出現,在明末清初傳到歐洲,起初是馬戲團雜耍使用的項目,後來成為時尚的運動,透過日本在1980年的研究,獨 輪車運動有助於培養腦部發展和自我協調的能力,故此興起國小學童開始玩獨輪車的運動,1988正式納入中小學的體育課程中。盧蘇偉也集結台灣相關人士,以 身作則從自己開始訓練,開始推展獨輪車運動。很奇妙,小小的獨輪車,好像代表了一個推進器,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要征服獨輪車很不簡單,那一瞬間你要征服 自己的恐懼,而且要拒絕身體往後倒的慣性,要奮力的往前看,往前傾,向前走,你就可以上路了。
這一份禮物 要送給每一個孩子
這部影片的曖昧和豐富在於超越影像所能表達的,更讓我們思考台灣面對輔導及處理過程的思考,一種深層的矯治過程,需要投入這麼多的人力和物力,更是需要極大的愛心,我相信,除了孩子們,甚至每一個涉入其中的人們,都被這一部影片所改變了,這就是紀錄片的力量。
因 為導演透過這一部影片,與裡面的孩子老師們對話,進入他們的生活之中,陪其中的孩子回去了原生家庭,導演成為他們所信賴的大哥哥力量,透過這一支紀錄片, 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許多孩子看待人生的想法,相對地也改變了整個家庭。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片子,這也是一個禮物要送給每一個生命遇見挫折的孩子,只要 你願意相信努力,只要你願意實踐努力,不要害怕經歷失敗,成功就是屬於你的!( 全文轉載節錄自兒福聯盟部落格)
X 學校咖啡館沙發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