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5日

醫學生‧海外服務‧出走的靈魂

from 邊境漂流

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無國界醫生在葉門

“每一個受苦的人都值得被安慰,每一個流浪的靈魂都應該回到家。”

這是一本誠懇的好書《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無國界醫生在葉門》,作者是年輕醫師宋睿祥參與人道援助的紀實書寫,不僅描繪著那片我們所不熟悉戰火國度的殘酷與無奈,更誠實寫出當面對他人苦難時的勇敢和無助,尤其是做為一位得嚴謹對待患者生命能否延續的執刀醫者。

“亞塔是我被軟禁的地方,是我心靈受苦的地方,卻也是我用鋒利的手術刀進行了近百台手術,創造奇蹟的地方。在這裡,我終於領悟到妙禪師父的話:「我們無能改變生命的定調,也無法解除所有的劫難,只能在災難中看見自己的渺小,更謙卑地面對苦難的生命。」” ─── 宋睿祥

其實這是宋醫師第二次的無國界醫師志工行動。2004年,他走入賴比瑞亞行醫,看到生命的脆弱與醫療的困頓,寫下了《無國界醫生行醫記-出走到賴比瑞亞》,可惜這本書已經絕版了不太好。兩本書的記錄皆非常真摯動人,內容就留待各位去細讀。

這些年來,在台灣不難聽到有醫學生將加入無國界醫師做為理想,但幾乎沒有人曾真正參與過這組織,除了宋醫師。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由於MSF要求申請者必須具備兩年以上工作經驗,還要接受過熱帶醫學的正式訓練。當時我就想,台灣的環境能讓多少醫護工作者在進入職場後,願意中斷一段時間自費前往國外研修熱帶醫學。何況,還不能保證一定能加入MSF,或是當接到任務時能順利向任職單位請長假…。宋醫師真的很勇敢。

“回憶起當時的執著,宋睿祥表示:「追求理想就像談戀愛一樣,愛上了就迷戀不已。」他的戀愛對象就是MSF。為了實現夢想,他進入長庚接受兩年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然後在辭掉工作、準備前往英國利物浦接受熱帶醫學訓練時,才向父母說出自己的計劃。”(光華雜誌,2007)”

因而當我在數年前閱讀那第一本書時,心裡便非常敬佩宋醫師的熱忱付出,能夠為了加入MSF的付出堅持,當然還有那麼最可貴的溫暖同理和真切省思。他從一位醫學生時期的發想,經過畢業後為期一年的流浪壯遊,契機下打定加入無國界醫師,雖經歷了被拒絕的挫折和外界世俗的不解,在不斷安撫內心躁動的同時,更努力不懈地累積自身實力。

從開始準備到夢想實現前,宋醫師總共投入了整整七年時間來準備,且這段時間裡大多時候唯有自己支持陪伴著自己,這正是讓他始終能在艱困異鄉裡一次又一次地真正幫助了他人也圓滿了自己。

此外,同樣打中了宋醫師和我的內心是書本裡這一段來自陳志福醫師的話語:「一旦你去過世界的另一端工作過,你的靈魂就會有一部分停留在那裏,工作累了想要回家,但真正回到了台灣,卻又覺得自己遺留了甚麼東西在那裡,唯有再回到那個簡陋、充滿各式各樣異味的地方,你的靈魂才會完整。」〈註:陳醫師二十年來從事國合會海外援助工作。〉

這看似矛盾又難以理解的簡短話語,卻深深觸動了無數曾以歲月和情感無悔灑落異鄉的出走靈魂。


延伸閱讀

《演講筆記》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宋睿祥談"青年在國際衛生的參與"/Jolie‧越界旅行 ”

婦產科權威培育出無國界醫生/ 30雜誌

演講筆記 陳厚全醫師談"出去是為了再回來–從非洲馬拉威看台灣"/ Jolin‧越界旅行 “

一個台灣骨科醫師的非洲日記(陳厚全醫師)

(陳志福醫師)阿福醫師的意外人生 / 康健雜誌


延伸議題

有人說:”在台灣(或者說全世界),醫學是很封閉的專業體系,醫學生一畢業就要在既有道路上飛奔,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或是自行開業,是一個固定成就路線圖,絕大多數醫生都是照著遊戲規則走,估算自己幾歲時能到達什麼位置,這樣的體系穩定、安全,卻幾乎沒有選擇的機會。”

或許台灣醫療教育和醫療工作環境依然現實,或許醫療工作者養成仍是家庭與家人的重大投資,或許醫學生依舊缺乏更多元的海外實習機會,或許….人生總有太多的或許和現實。但許多年來仍有為數眾多的台灣醫護工作者,用各種不同形式參與了國際醫療援助,例如國合會醫療團、行動醫療團、海外替代役、國際志工或海外實習…,實際行動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動人篇章,更告訴了醫學生和他們的家人不但人生有選擇,而且相信我們更能真正為異鄉的苦難之人伸出援手並且深耕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