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什麼地方,在柏林這個城市是不過時的?當大家風水輪流轉地點名 FRIEDRICHSHAIN、WEDDING、NEUKOELN,焦慮急切地尋找柏林下一個文創城區時,一向標榜反文化的KREUZBERG,則好整以暇,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繼續過著它原汁原味、生猛有勁的柏林生活。當第一次從KREUZBERG地鐵站走出時,眼前冷不防雜亂擁擠的景象,會讓人立刻聯想起電影MATRIX的錫安城,那是在地底下,最後一個有人類居住的城市。髒亂、擁擠、侷促、不安;但那就是真實生活的氣味。
十九世紀時,KREUZBERG還屬於柏林市郊的工業區,當時大批東邊來的普魯士勞工到這裡尋找工作機會,一塊塊紅磚蓋起來的廠房以及住宅,後來就成了KREUZBERG的城市發展基調。大戰之後,戰敗的德國引進大量土耳其勞工進行重建,KREUZBERG這裡一度被炸得殘破不堪的樓房,許多就直接就成了土耳其人廉價的棲息地,這些攜家帶眷的土耳其移民在這裡生根發展,也從此讓KREUZBERG有了「小伊斯坦堡」的稱號。
在東西德關係緊張時期,柏林圍牆一夕之間分開東西兩邊的人民,沿著圍牆三邊被包圍的KREUZBERG再度變成爹不疼娘不愛的三不管地帶。許多人移居到西柏林比較安全的地方居住,留下SPREE河邊大量的閒置空屋,也引爆了70年代風行一時的SQUAD「空屋占領」運動。
空屋占領、無政府主義、龐克運動,這些70年代盛極一時的反文化運動,讓柏林成為一個當代傳奇,也同時讓KREUZBERG成為歐洲波西米亞以及享樂主義者的天堂。搖滾歌手DAVID BOWIE、IGGY POP以及NICK CAVE都曾在這裡完成他們最為迷幻的音樂作品,而一些叛逆的騷人墨客如GUENTER GRASS也都曾客居這裡。
今天的KREUZBERG已經不再需要任何文化標籤了,它本身的多元文化特質就已經是柏林最獨樹一幟的城區。這個城區的居民一直以來,就是柏林最具有自治意識的公民,他們在上個世紀所歷經的大大小小社會運動、文化運動,給了他們最理直氣壯的藉口。每年五月,KREUZBERG都會上演劍拔弩張的場景,各種抗議社會不公的遊行都在這裡舉行,從反高房價遊行、反強制驅離SQUAT遊行、反納粹遊行,一直到拯救老字號舞廳SO36的請願,這裡的居民每個口號都喊得比別人響亮,因為這裡是KREUZBERG。
這個城區同時也是柏林的文化萬花筒,「小伊斯坦堡」已經不足以包容這裡族群,今天這裡的中東以及北非移民也都有了立足之地,紛紛開起了旅行公司、雜貨鋪,以及專營家鄉口味的餐廳,讓北非人可以吃到COUSCOUS,黎巴嫩人可以吃到TABULE,伊朗人可以吃到波斯炭烤羊肉,土耳其人可以在飯後吸一管水煙。同志族群也是這裡多元文化的推手,常舉辦大大小小的社區活動,許多店門口也都貼著反性歧視、反納粹的醒目標語。
對比PRENZLAUERBERG舒適寬闊的林蔭人行步道,或是FRIEDRICHSTRASSE的高級百貨公司,以及 POTSDAMERPLATZ櫛比鱗次的商業大樓,KREUZBERG的確就像是柏林的GETTO貧民區或是避難所,也因為如此,它看起更像是電影裡的地下社會。如果讓我列舉柏林最具有觀光代表性的地方,我會說布蘭登堡大門,會提博物館島,也許也會推薦SPREE河邊嶄新的國會大廈建築群。但是對於那些想要體驗柏林在地原生生活的人,我會直接帶他們去KREUZBERG,去公園裡野餐烤肉,在咖啡館裡喝薄荷茶,晚上去同志酒吧喝酒跳舞。
前不久,KREUZBERG有著三十年歷史的傳奇舞廳SO36傳來好消息,原本即將因租約到期而被迫關閉的舞廳,在城區居民的強力請願下,終於得以繼續保留。這個DAVID BOWIE、IGGY POP曾經表演過的地方,說什麼也要留下來,於是城區居民發起了募款請願運動,家家戶戶懸掛起「SO36別走!」的旗幟,知名樂團也紛紛前來開唱募款,終於成功拯救了SO36。這就是KREUZBERG一直以來的傳統,不跟體制妥協,堅持社區自治。
柏林過去的歷史,是這個城市最傳奇的背景畫布,百廢待舉的東柏林,則成了時尚設計的摩登舞台。但城市並不是一座蓋得美輪美奐的劇院,每天上演沒有觀眾捧場的複刻樣板戲。柏林有舊時代的風情,也有新時代的前衛,但那些都是風景。唯有站在KREUZBERG看柏林,才能讓人身歷其境感受到柏林的肌理和脈動,最終也才領悟,是我們蓋起了這座城市。我們就是城市。
簡銘甫 及其遠方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