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四月-沙發紀錄電影院

CNEX給下一代的太平盛世備忘錄

紀錄片,是真實紀錄沒有腳本的電影?抑或導演或作者對於議題的個人觀點?
相信很多人對紀錄片的觀感是沈重或是無聊,直到翻滾吧男孩一片在台灣被熱烈的討論後,看電影的習慣也慢慢的被改變;看完這些紀錄電影之後,我心中的紀錄片其實已經跳脫原有電影天馬行空或是充滿辯證或是其他定義的框架,也許你會藉由導演的鏡頭看到自己的倒影在這些真實的生命歷程裡....
一整個月有探討天才與生命的
音樂人生、對自己堅持的街舞狂潮、令人深省的夢痕、不顧一切自助旅行的星期六地圖、三十個受管訓的少年騎著獨輪車環島的飛行少年....每一個鏡頭都是真實發生沒有NG。

CNEX是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全球華人紀實文藝的開發合作與交流推廣。CNEX 計畫用十年的時間,製作一百部主題紀錄片,勾勒出當代華人的社會文化史;連兩年他們辦了紀錄片影展,也都頗受好評,學校沙發電影院選了五部紀錄片在四月份放映,也謝謝CNEX提供影片及其他相關協助。

4/3 音樂人生 pm.9.00
香港 Hong Kong / 2008 / 90 min / 導演Director:張經緯 CHEUNG King-wai

Made in Hong Kong 的《音樂人生》

加拿大紀錄片導演/王水泊

第一次去香港是在97年回歸之前,異想天開的想去目睹一下大英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餘暉,果然沒有讓我失望,雖然沒見到Johnny To(杜琪峰)式的黑社會火拼,卻看到了一個繁榮而有秩序的香港,於是從此喜歡上了這個被稱爲文化沙漠的海市蜃樓般的城市。

久居北美對當代香港電影的關注主要集中在王家衛、杜琪峰等國際知名導演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作品上,每次Air Canada(加拿大楓葉航空)從溫哥華到北京的航班上播放的港片都低俗的令人無法忍受,在北京常有機會看上幾部盜版的拍得還不壞的新生代導演的都市警匪片DVD,香港的低成本獨立電影裡印象最深的是陳果的《香港製造》,但從未有機會看過香港製造的紀錄片,甚至從未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香港這個紙醉金迷的城市有獨立紀錄片嗎?

去年的深秋在CNEX工作坊見到了張經緯,他是我認識的第一個來自香港的獨立紀錄片導演。經緯以前學大提琴,夢想做馬友友,曾經每個周末早上五點多起床,背著大提琴,坐大半天的火車去廣州跟一位原在星海音樂學院的老師上課,有時火車沒有座位,就要站上三個小時。

經緯24歲時考進了一所美國的音樂學院讀碩士,每日苦練拉琴。26歲時愛上了一個拉小提琴的日本女孩,兩人很快結婚,經緯自己說是因爲從妻子身上明白了甚麼叫「才能」,而不得不痛苦地決定放棄了音樂,在大學東摸摸、西碰碰,最終搞上了電影。

我想經緯拍《音樂人生》的動機或許是想用這部紀錄片來緬懷自己獻身於音樂卻最終放未能成爲一名音樂家的青春時代。

該片主人公是17歲的香港鋼琴天才黃家正。家正的爸爸當醫生,家境不錯,他11歲時贏得當年的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得以去捷克和當地的專業樂團合作演出及錄音的機會。片子裡有一段六年前去布拉格拍攝的黃家正和捷克樂團排練的過程和音樂會的場面:11歲的男孩自信熟練地演奏著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失去童趣的臉上表情凝重而激昂……我的心一緊,身爲一個父親我想到了小家正恐怕沒有享有過一個普通孩子的自由快樂的童年。音樂會結束後,經緯錄影了一段黃家正父子的對話,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哲理性的問題,小家正多次問到人生的意義……

「我的手爲什麽能動?」

我為甚麼要彈音樂?

「人活著爲了什麽?」

「人生就只有音樂嗎?」

11歲的小家正忽然變得極度的憂傷,泣不成聲……我被這個在不諳世事的年齡卻如此悲天憫人的小主人公深深地感動了。

六年過去了,黃家正長成了一個儀表堂堂的翩翩少年。父母的離異對他打擊很大,他時常變得孤獨、狂躁,和那個悲天憫人的小男孩判若兩人:「我死的時候只要是沒有後悔,就可以,管它成功不成功呢。童年時曾經手把手教他的啓蒙老師Miss Loo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她反復教誨他:「音樂是為了glorify God(榮耀神)」。「是嗎?真的有神嗎?世界就那麼『簡單』嗎?」他顯然不想做巴哈、韓德爾那樣一生侍奉上帝的音樂家。....................................


4/10 街舞狂潮pm9.00

台灣Taiwan / 2008 / 57 min / 導演Director:蘇哲賢 SU Che-hsien.


這一部關於兩個街舞世代的紀錄片。舞者們用堅持及流血的不放棄在舞蹈上,沒有太多哲學思辨,也沒有訴諸悲情,總之,跳就是了!


34歲了,還是尬吧!尬到我贏為止!」舞齡17年的阿倫說。阿倫歷經台灣威權體制剛解放的90年代,透過街舞和嘻哈精神衝撞出不一樣的人生。在街舞開始流行前,阿倫早已獨自前往大阪、紐約、歐洲、巴西等地,探索不同的街舞靈魂。
來自台北街頭名為「八個小孩」的高中生舞團,成員都是9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類,街舞和嘻哈文化反倒是這個時代的流行。「八個小孩」年齡僅有阿倫的一半,也許他們的舞技不夠成熟,但是對於舞蹈的熱情,以及八個小孩間的友情,比庸庸碌碌的成人們保有更多的熱血與夢想。
(導演蘇哲賢出席映後座談)
音樂人生與街舞狂潮同時也在4/4及4/5 較早的時間於1492倉庫藝文空間(八德路一段34號3F,忠孝東路口,彩虹3C資訊廣場樓上放映,如果沙發電影院的時間對您來說太晚,可選擇到1492倉庫藝文空間看"音樂人生"與 "街舞狂潮兩部紀錄片。

4/17 夢痕pm9.00
台灣 Taiwan / 2008 / 60 min / 導演 Director:陳一芸 CHEN Yi-yun
有個江蘇人,母親裏著小腳,父親是鄉村裡的縣議員,這個江蘇人生長在魚米之鄉,長江南邊的一個縣的鄉下。家中是地方上的大地主,以當年來說,是富豪之家。大宅院的生活中他從小就是家中的少爺,除了吃喝無愁外,家裡還能請私塾先生來上課,無憂無慮的第一個人生的九年。九歲時,1936年,那年共產黨的軍隊即將要渡過江北,進入他的家鄉。他的父母要他跟著國民黨的軍隊先離開,因為家裡只得一男,要留下傳宗接代的根,當時他們的選擇,不願成為共產黨的兵,也不能讓共產黨鬥爭而死。
9歲,他的政治信仰,就已經是這個政黨,中國國民黨。
他跟著部隊離開父母,走在叢林裡、無人森林裡,白天日本人低飛轟炸這些軍民一路的隊伍,晚上共產黨來抓年輕人,去另一陣營裡,拿他們的槍,瞄準流著一樣血的同胞。

陳一云說:我的父親,他從日本抗戰的炮火中逃亡,國共內戰時期永別親人,遷徙來台後的20年軍旅生涯煙酒未沾,勤習書畫、練文章,只為祖父母臨別的一句話「我們家只有你一個人逃出去,千萬不能學壞啊!要記住,我們是書香傳家啊!」個性執傲的他,一生銜命,為了獨創之路,吃盡苦頭,不求名利使他一貧如洗,卻不曾阻擾他在創作上的發展和心境,這就是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的力道......


(導演陳一芸出席映後座談)
4/24 星期六地圖 pm9.00
美國 USA / 2007 / 90 min / 導演Director:Brook SILVA-BRAGA.

對許多美國人而言,「旅行」意味著一段短暫卻昂貴的休假行程,其中包括:五星級的飯店、令人身心舒暢的按摩、奢侈的消費和瘋狂的血拼,而要獲得以上這得來不易的夢幻假期,你可能要縮衣節食,努力工作好幾個月才可能實現。

曾獲艾美獎的製作人,也就是本片的導演布魯克,決定破除迷思,毅然決然地離開那令人欣羨的HBO影片監製工作,帶著5的隨身衣物與30的攝影器材便展開一年遊遍4大洲26國的「背包客」旅程。

影片呈現背包客的經驗,在緊湊的拍攝步調中,我們隨著導演感受澳洲的盛夏、尼泊爾的革命前夕、越南的荒謬交通,以及歐洲的昂貴消費;然而撇開總是蓬頭垢面或曖昧不明的自我探索這些刻板印象,布魯克企圖挖掘出背包客的真正含義。

「他們說,你好幸運;我說,這無關運氣,是態度」

「你會結交到非常好的朋友,但三天後說再見,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見面」

在一段段訪談的過程中,透過鏡頭,不旦揭露了背包客的愛情觀、友誼以及不同國家的人民對於「旅行」的看法,更呈現了世界各國、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風俗民情。這不紀錄片充滿歡樂與孤獨的探險,挑戰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5/1飛行少年pm9.00

2008 / Taiwan / DigiBeta / Color / 120分鐘 導演黃嘉俊

影片講一群被家庭拋棄、社會局轉介、進出觀護所的孩子,這群桀傲不馴被大眾標籤化的孩子由六十三歲的牧師及盧觀護人,以及一群用生命去愛護關心他們的輔 導老師們,共同經歷1,000公里、二十天,獨輪車環島的挑戰過程,長達一年的訓練,實踐非行少年獨輪車冒險體驗教育。

記得第一次看完這紀錄片,我久久無法自己的落淚,在片中其實也看見自己害怕失敗的過程,只是飛行少年們的害怕會比我們巨大,在螢幕呈現出來的是真切的眼淚....很期待此次的放映,導演黃嘉俊會到學校咖啡館與大家映後座談。

「因為害怕恐懼,以及人傾向往後倒,以至於你不容易騎上獨輪車,若是你可以征服恐懼,你勇敢的跨越身體往前傾,你就可以騎上獨輪車,自信的享受飛行的快感!」盧蘇偉觀護人說......
導演說: 「飛行少年有兩個意義,非行少年指的是非常行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是意指希望孩子們可以遨遊在天空,張開雙手,敞開心享受快樂的樣子。而這一部紀錄片, 不是藝術或是導演為主軸的紀錄片,而是關注這一群少年們追求夢想,在他們傷痕累累的人生旅途中,學習放下恐懼,放下過去的悲傷,不顧一切的挑戰人生,昂首 跨步向前去追尋自己想要的成功,去想像自己也可以擁有的快樂。」不刻意掩飾過程的憤怒與挫敗、更真實的感受、跳脫傳統勵志片的飛行少年,也是導演希望能傳 遞的價值。

關於 陪伴少年的一些人
這部影片,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
盧 蘇偉 板橋地方法院少年觀護官,大家叫他,盧觀,本身的經驗從被判定智商只有70,靠著自身的努力,現在已經是板橋法院的專業觀護人,在法院看見孩子們觸法的起 因,都是欠缺愛的經驗和良好的管教,而在一次的機會中,發現了獨輪運動。他說,日本在1980年代發展出強盛國力的獨門秘方,讓小學生開始學習騎獨輪車, 因為獨輪車需要很好的平衡感及全身協調性,還可促進腦部發展,培養自信心,由於學習騎獨輪車不容易,往往需要不斷的經歷挫折才會成功。因此他自掏腰包拿出 年終獎金,前後買了80多台的獨輪車送給少年學園,幫助學園激發孩子。
有趣的是,我們會在影片中看到,大家口裡的盧觀,他所表現 和這一群充滿愛、充滿包容的老師們「不太一樣」。當他看見孩子的冷漠、無動於衷、不懂得體諒包容、自私、推卸責任選擇歸疚錯誤給別人時,他拿出理性(嚴 厲?憤怒?)的教導,告訴孩子面對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自己要負起責任!相較於更生團契的黃牧師和社工們不斷討論,去設想孩子內心的狀況和處境,用愛和 包容給予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感同身受了解孩子的痛苦,完全不同的出發與力量,面對人性的真相,在愛的高點下充滿許多辯論的空間。

黃 明鎮牧師 捨棄高薪從美國回到台灣成立信望愛少年學園,長期奉獻給更生人和失親受暴的少年,帶領著專業的社工和輔導老師長期關注邊緣少年,並透過基督的愛改變對年輕 的孩子面對人生態度和想法。牧師表示:「這類曾被社會和家庭遺棄的孩子,個性都較為孤僻,沒有自信心,做事情都提不起勁,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學了獨輪車 後,整個人都精神了起來,現在每個孩子都是抬頭挺胸的模樣,因為獨輪車,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他們亟需要有成功的經驗,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耗費這麼 多的人力和物力,就是要他們了解到被愛和成功的經驗是如此的重要,這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走向。這樣的投資,就是要給予這群少年去體驗從來沒有被滿足 的愛和成功經歷!」

關於 獨輪車
顧 名思義獨輪車只有一個輪子,在中國西漢晚年出現,在明末清初傳到歐洲,起初是馬戲團雜耍使用的項目,後來成為時尚的運動,透過日本在1980年的研究,獨 輪車運動有助於培養腦部發展和自我協調的能力,故此興起國小學童開始玩獨輪車的運動,1988正式納入中小學的體育課程中。盧蘇偉也集結台灣相關人士,以 身作則從自己開始訓練,開始推展獨輪車運動。很奇妙,小小的獨輪車,好像代表了一個推進器,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要征服獨輪車很不簡單,那一瞬間你要征服 自己的恐懼,而且要拒絕身體往後倒的慣性,要奮力的往前看,往前傾,向前走,你就可以上路了。

這一份禮物 要送給每一個孩子
這部影片的曖昧和豐富在於超越影像所能表達的,更讓我們思考台灣面對輔導及處理過程的思考,一種深層的矯治過程,需要投入這麼多的人力和物力,更是需要極大的愛心,我相信,除了孩子們,甚至每一個涉入其中的人們,都被這一部影片所改變了,這就是紀錄片的力量。
因 為導演透過這一部影片,與裡面的孩子老師們對話,進入他們的生活之中,陪其中的孩子回去了原生家庭,導演成為他們所信賴的大哥哥力量,透過這一支紀錄片, 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許多孩子看待人生的想法,相對地也改變了整個家庭。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片子,這也是一個禮物要送給每一個生命遇見挫折的孩子,只要 你願意相信努力,只要你願意實踐努力,不要害怕經歷失敗,成功就是屬於你的!( 全文轉載節錄自兒福聯盟部落格)

X 學校咖啡館沙發電影院

2009年3月30日

週一症候群---聽聽音樂

(海菲茲Heifetz)
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
上週六,在學校The Basement我們度過了一場非常美好的晚上,60個人在地下室,我們全心聆聽大提琴與長笛的交錯,音樂家對音樂與生命的熱情,還有聽眾對這樣熱情的撞擊,謝謝JEN與政都還有聶琳帶來的演出。沒有訂到位置的朋友,請期待下一次的表演。

本來今天"週一聽音樂想"帶來的音樂是ROCKER可以搖頭晃腦可以唱唱跳跳的音樂,只是週六的音樂會讓我還是感動至今,我想到為甚麼會對古典樂有興趣的源頭,最初學音樂的起頭應該都是被媽媽逼著去學鋼琴還被鋼琴老師打手指(是只有我的鋼琴老師這樣?);長大後有些人繼續在音樂這條路,有些人走別的路,只是音樂的美一直繼續在每個生命中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就像某古典樂台說:我們要培育音樂家庭而非音樂家....
還記得第一次聽到海菲茲是在十幾年前台北愛樂廣播電台某為我崇拜不已的主持人提到這位拉了83年的小提琴演奏家,一個令人敬佩的俄籍猶太裔爺爺(1901-1987)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世界四大難的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曲子也是一個催淚...



(海菲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Heifetz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海菲茲-巴哈-夏康舞曲 Heifetz - Chaconne - Bach)

古典樂,不只是在音樂廳似乎氣勢磅礡的交響樂或是聽不懂讓人迅速的催眠的音樂,其實近距離的接觸表演你會聽到不只是音樂,你聽見的音樂家呼吸拉動琴弦的細微聲音,你也看見音樂家對音樂的投入和表情,那是令人從心底發出的感動其讚賞。
很多年前,有部電影叫做"無情荒地有情天"--Hilary and Jackie(對岸好像叫做"她比煙花寂寞")是改編著名大提琴家Jacqueline du Pré杜普蕾家人所回憶他的書的電影,記得第一次看完我哭到旁邊的阿姨都覺得好像問我需不需要幫忙的窘境......我想到他拉的巴哈無伴奏的版本,這套錄音我們聽到不完美,也聽到熱情。

(杜普蕾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第一樂章 Jacqueline du PréBach Cello Suite No.1 (I. Prelude & II. Allemande

祝大家有一週的好心情!(下週要來個搖滾了…)

2009年3月24日

學校即將開課!

寵物講堂

為甚麼叫做學校咖啡館?來過學校的人應該都曾經有這樣的疑問,當初開店的理念之一是希望來的人可以在這樣的空間中可以撞擊些新的想法出現,在咖啡館理頭自由學習或是休息享受;從一年前開始有沙發電影院,有沙龍音樂的Basement,每個月也有不同的展覽呈現藝術家的作品與價值觀並與來咖啡店的人相互碰撞而產生觀者與被注視及不同領域的跨越,在學校不只感受到藝術或是文化,也不只是左派或是右派,我們也都努力的打破所謂的界線。
寵物講堂也在這樣的想法為基礎之上,與幾位專業的獸醫師及訓犬師、親子專家、美容師討論之後,也希望可以在學校有些新的想法與來學校的人產生對談。

我們將在四月份開始為期八週的好玩課程,你可以帶著狗子或是不害怕出門的貓咪及其他小動物來學校上課。(為了安全起見,請不要帶蛇或是其他非伴侶動物的寵物。)

課程內容
4/5 . pm4.00-5.00
講堂概述 免費入場


4/12.4/19.
pm4.00-5.30
寵物訓練

主人才是狗狗真正的訓練師, 在生活中融合訓練, 讓寵物與你的溝通可以更貼近自己的生活方式,訓犬師會在課堂中教導如何知道寵物的行為及語言,並引導主人成為狗狗的訓練師。並有半小時提問,將在家中遇見的實際問題在課堂上提出。

4/26.pm4.00-5.30
生命教育
養寵物對孩子的性情,會有什麼影響?期待孩子有個樂觀進取、體貼負責的個性?如何從與寵物的互動中,讓孩子長出同理心?透過寵物的生死,我們怎樣讓孩子學習尊重生命?這些問題都可以與講者更深刻的討論。

5/3.5/10.pm4.00-5.30
寵物美容

由專業寵物美容師透過課程教導,主人將知道如何打理自己的寵物並且知道什麼樣的造型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與寵物,也同時教導主人如何與寵物美容師打交道,新的省錢又省力的秘訣。

5/17.5/24pm4.00-5.30
寵物醫療
狗貓不會說話, 健康檢查會告訴你沒想到的事,為什麼要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的內容,基本居家照顧指南(教你自行檢測評量寵物的健康狀況), 與獸醫師當朋友,在寵物生病之前提早預防。

以上一週費用為350元,附飲料與餅乾
凡報名任一課程並繳費者即贈Aesop提供小禮物
全部課程報名者送Aesop寵物沐浴乳500ml一瓶,市價900元,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講師介紹:


寵物訓練 訓犬學院負責人--鍾偉杰

警犬訓練協會公認訓練師,文大推廣部狗狗訓練班專業訓練師
Dog news雜誌專欄訓練師。


''專心聽牠怎麼說 ''










生命教育 天下專欄作家-王美恩

東吳社工講師、兒福聯盟知識長、親子天下雜誌顧問。



"養寵物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







PGA專業寵物美容師-黃昭玉

動物醫院美容講師、飼主諮詢顧問,前動物伴侶專欄筆者,PGA認定B級美容師



"其實牠喜歡洗澡"





寵物醫療 恩亞動物醫院院長 - 蔡依津

台大獸醫臨床研究所外科碩士,恩亞動物醫院主治醫師,台大動物醫院 外科醫師。


"狗貓不會說話,預防勝於花大錢的治療"









報名方式: 請來信申請或是到學校咖館櫃台索取報名表。

繳費方式: 請於報名三天內匯款或至學校櫃檯繳費,始完成報名手續。


若有任何問題請來電洽詢 2322-2725 ,企劃總監:黃小姐


凝視不在

Betty
本篇文章將由謝杰廷介紹一位德國藝術家Gerhard Richter,請享用

李希特於1932年出生於前東德的德勒斯登(Dresden),德勒斯登在二戰期間於1945年受到強烈的空襲而幾乎毀滅,戰機與轟炸的隆隆聲響,成為他年輕時最深刻,卻也已有些模糊的記憶。1950年,李希特進入德勒斯登藝術學院就讀,他選擇主修壁畫並學習許多傳統的技法。
事實上,德勒斯登曾經是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重鎮,只是表現主義的藝術在戰時被認為是屬於中產階級的「墮落藝術」(Degenerate Art)而受到封鎖,李希特對現代藝術的接觸因而仍較有限。1959年,李希特前往西德的卡索(Kassel)參觀了著名的文件展(Documenta 2),這一個文件展是為了使德國重新接觸國際當前的現代藝術發展,其中李希特受到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與封達那(Lucio Fontana)很大的影響,這使他決定離開東德。他於1961年到西德的杜塞多夫(Düsseldorf),隨後在當地的藝術學院任教。他曾經參與波伊斯(Joesph Beuys)所主導的弗路索斯(Fluxus)運動,他們受到美國的普普藝術(Pop Art)等運動的影響,以激烈的手法顛覆藝術的任何價值,接續了戰後杜向(Marcel Duchamp)反藝術的主張。然而,李希特逐漸理解到這並不是他所要走的路,最後他仍重返繪畫的傳統,並採取一種較為冷靜的態度。
http://mail.google.com/mail/?ui=2&ik=5abb3bc758&view=att&th=1202bf7668a83f89&attid=0.1&disp=inline&realattid=f_fsl2vm1r0&zw
《鹿》 1963 150x200 cm 油畫

  李希特於1961年開始蒐集報紙雜誌上的照片,並剪貼在他稱為地圖集(Atlas)的冊子裡。1962年,他開始嘗試畫照片的技法,畫的幾乎都是從地圖集裡選出的照片。然而,這些畫在驚人的寫實技法外,卻同時呈現出一種細微的光線,使事物變得模糊,人們感受到的因而不是照片的精確,而是一種隨即消失的記憶。這種特質使他並不像是所謂的照相寫實主義、或者是普普藝術複製照片的版畫。李希特的特質總是使許多藝術評論者不知怎麼將他置於任何一種主義(-ism)下。事實上,李希特所想要做的即是避開任何定義,從東德到西德的他,最後並未成為任何運動的成員,特別是當所有的運動都有清楚而明確的「主張」時,李希特是複雜的,沉默的。而他年輕時在德勒斯登受到空襲時所聽到戰機與轟炸的隆隆聲響,則像是在他畫照片的畫裡不斷反響,成為模糊卻深刻的記憶。
  李希特藉著畫照片而凝視,藉著畫而凝視照片,他凝視記憶,凝視不在。

http://mail.google.com/mail/?ui=2&ik=5abb3bc758&view=att&th=1202bf7668a83f89&attid=0.3&disp=inline&realattid=f_fsl2vsto2&zw
封塔那
II. 關於凝視不在

  李希特曾經提到「照片是最完美的圖畫」,「照片以不同於繪畫的方式複製物體,因為相機並不理解物體:他看見他們。」,藉著畫相片的技法,他因而能「避開理解的闡釋過程」,你不是去理解,而是去看見,並(沒有設計地)去作出你並未去理解的事物。當你並不知道你在作的事物,你也不會知道有什麼去改變或扭曲。」對他而言,許多現代藝術裡的主義與主張,往往卻是以個人的理解去改變或扭曲他們所畫的事物,他卻認為以此建立的「風格」是一種「暴力」。李希特所要的是一種避開任何主義與主張的畫,而照片即是一種無關於理解的看見。對他而言,理解所代表的是一種改變、扭曲。畫照片因而作為一種「凝視」。在凝視裡,我們專注在我們所畫的事物上,而不在自己;藉著照片我們避開自己,而使事物進入到我們的畫裡。然而,李希特的畫指出了一個極為關鍵的意義:進入到我們畫裡的事物,事實上卻是不在的。因為,照片是記憶的,他與我們所看見的是已不在的事物。這些事物在畫裡,卻又不在,在不在裡的記憶,卻又使記憶在。
http://mail.google.com/mail/?ui=2&ik=5abb3bc758&view=att&th=1202bf7668a83f89&attid=0.4&disp=inline&realattid=f_fsl3d1q43&zw
《葬禮》1988 200x320 cm 油畫
李希特的畫,藉著細微的光線所呈現事物的模糊因而是一種凝視不在。使人們感受到像是某種事物輕輕地覆上,使畫裡的事物從清晰的邊緣撤退,像是光線在底片上在留下痕跡而隨即退去的過程,李希特放慢了這樣的過程,將退去與撤退,藉著模糊的技法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從畫裡事物的「在」感受到一種「不在」。李希特的畫藉著相片提醒我們什麼是記憶,使我們理解到在我們凝視時,當下所看見的事物事實上不斷地成為過去,因而,記憶是當下被過去所吞沒的凝視。就像是李希特所曾經經驗到德勒斯登所受到的空襲,人們在看見毀滅的事物時,像是聽見戰機與轟炸的隆隆聲響,記憶吞沒的當下成為凝視。覆在李希特的畫上的某種事物即是死亡,是死亡使畫裡的事物在細微的光線裡撤退而模糊,使我們理解到他們是「不在」的。

因而,巴特(Roland Barthes)曾經提到「死亡是照片的形式」(Death is the eidos of that Photograph)。待續................

http://mail.google.com/mail/?ui=2&ik=5abb3bc758&view=att&th=1202bf7668a83f89&attid=0.2&disp=inline&realattid=f_fsl2vpki1&zw
《野馬空軍中隊》1964 87.6x150.2 cm 油畫
以上全文載自謝杰廷(台大音研所、對角線樂團手風琴演奏家、)

2009年3月23日

週一症候群 聽聽音樂

在連續好幾週的英式搖滾後,在今天又回到冬天的週一,我們來一場古典樂加上無法定義的其他。以下兩首是大提琴家蔡曜任(同時也是作曲家)及長笛演奏家王政都呈現的音樂類型,戲劇性卻不苦澀簡單感動的音樂,曜任說:我們希望可以把古典樂單純的表現...
而我第一次看到他們只有一個膚淺的想法:兩個可愛年輕又有魅力身材又好也有禮貌又極具紳士風度的音樂家.....................
必須承認真的很膚淺,只是在古典音樂裡,我們似乎常看到的嚴謹、一絲不苟加上我們成長的過程是小虎隊、郭富城、蔡依林及周杰倫所謂養的音樂長大,對於所謂的古典樂往往存在的也許是聽不懂或是聽不下去的狀態,又也許,所謂的文藝青年只有綠洲及布勒伴隨著青澀18歲,而曜任及政都讓我聽見及感受到一股真實誠懇的力量在音樂裡,他們全心的將自己放在其中。



3/28他們將在學校表演,請早訂位以免懊惱
他們的表演將以現場演奏佐上電腦配樂,讓古典樂非常好消化!

接下來,有大提琴與長笛的視覺版本,是跨界且跨了很大界線的音樂,長笛與Beatbox(人聲節奏)Greg Pattillo 及大提琴Eric Stevenson在舊金山的Union Square表演,他們以現場表演著稱,且常在地下鐵的月台或是公共空間表演;無論在音樂或是藝術及設計中,跨界呈現相融及寬闊的理念形式,下週再來仔細介紹這兩位帥哥。(說真的,好希望可以會某種樂器,就可以到某個月台或是街頭表演)

聽完有種爽快淋漓想要學大提琴的感受,只是大提琴要十幾萬....還是聽聽音樂好,人生就這樣,有很多好也有很多不是很好的好,讓我們繼續朝著很好及不是很好的好前進!